解读LED产业中OEM企业的发展现状
摘要: 作为社会化大生产、大协作趋势的必然产物,OEM成为企业进行资源合理利用的有效途径之一。而现阶段,科技的飞速发展亦缩短了产品的生命周期,企业的竞争战略正从扩大生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为主的生产类型逐渐向注重新技术应用、迅速推出新产品为主的市场经营类型转变。
集体吐槽
我们有时很尴尬
在网络上流行着这么一句话:“猫喜欢吃鱼,可猫不会游泳,鱼喜欢吃蚯蚓,可鱼又不能上岸。上帝给了你很多诱惑,却不让你轻易得到”。这句看似调侃却又十分有道理的话,同样适用于OEM的发展现状。
现阶段,OEM企业虽有一定的生存与发展空间,但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这让OEM厂商疾呼“想说爱你,并不容易”。
首先,品牌企业朝三暮四,OEM企业“没安全感”。对于OEM企业来说,除了渴望话语权、主动权,也特别渴望品牌企业能给予其一定的安全感。
“对OEM企业来说,品牌企业比较‘花心’,OEM企业有时候为了拿到更多订单,实现长久合作,会被逼得节节退让,即便这样,也很难让品牌企业‘收心’。”一位OEM企业负责人颇为无奈地感慨。
的确,对于大多数OEM企业来说,由于资金、技术、渠道等核心资源的优势都极不明显,因此,在代工过程中,产品设计和标准制定都由品牌企业说了算,其发挥的空间被严重抑制,一旦品牌企业另寻“新欢”,“失宠”的OEM企业就成了“明日黄花”。
其次,品牌企业压缩成本,OEM企业“饥寒交迫”。虽然OEM企业委屈求全地接受了品牌企业提出的“不平等条约”,能换回部分订单,但随着品牌企业在成本控制上不设下限,也让很多OEM厂家受伤不已。
对以OEM为主的企业来说,由于其专门为品牌企业代工生产,因此,在LED产业链中多一无自主品牌、二无核心技术、三无营销渠道,仅有的只是微薄的加工利润。毫无主动权和话语权的处境很容易让OEM企业陷入“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尴尬处境。
行业人士表示,在产品的开发、生产、销售各环节中,生产环节的利润是最低的。而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很多品牌企业在下订单时,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压低价格。虽然OEM企业能接下数量不小的订单,但是实际利润并不高。同时,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OEM企业单靠“以量取胜”这种模式是很难获取较高利润的。
再则,质量问题频频出现,OEM企业“有口难辩”。国家质检总局2014年1月24日公布了2013年LED照明产品质量国家监督专项抽查结果,飞利浦、明凯照明、北光、和谐光电等品牌产品“荣登”不合格名单。本次共抽查了北京、山西、辽宁、上海等10个省、直辖市82家企业生产的108批次LED照明产品,结果有21家企业生产的22批次产品不符合标准要求。品牌企业怕抽检,OEM企业也怕。
不得不提的是,一系列质量检测报告与“黑名单”,让OEM企业俨然成为品牌企业的“替罪羔羊”,却百口莫辩。其实,仔细想想,品牌企业应该承当更多的责任,不是吗?作为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品牌企业在选择原材料、设置检验标准、制定流程、选择代工企业等各个环节都不能马虎。部分品牌企业等到深陷“质量门”时才问责,OEM企业也就沦为了“替罪羔羊”。
最后,自建品牌已成出路,OEM企业“担忧风险”。“OEM企业大多数是‘以量取胜’的,所获取的利润相对于品牌企业来说极其有限。因此,对企业来说,如果只以为其它品牌OEM为主,是存在一定风险的,因为OEM可以让企业吃饱,但不一定能让企业吃好。”千华科技营销总监邓苏文认为“自建品牌才是企业发展的不二选择”。
以江门某一企业为例,该企业是靠OEM发家的,且与国际大品牌、一线品牌均有合作关系,并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营。随着企业的资金实力、管理运营等各方面能力的成熟,该企业不但自建品牌,且在LED时代来临之际,选择了进军光源领域,并通过资源并购的方式,整合各方优势资源,实现了快速、稳定的发展。
对于诸多OEM企业,都有一个梦想:拥有自己的品牌。但事实上,自建品牌面临的风险远远大于OEM自身,这也对有志于此的照明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