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D产业局部过热引担忧
摘要: 新厂投产、老厂扩产、传统行业的渗透,这对产业发展有利有弊,LED行业如何兴利除弊健康发展?对此业内一些人士也纷纷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以资对LED产业健康有序的发展建言献策。
余彬海:近期,不少大企业纷纷斥资投入LED领域,特别是LED上游芯片与下游应用。产业链各企业的扩张,加快了产业集聚,增强了产业配套能力,进而提升了我国LED产业的制造竞争力。但是,在近期利好的国家宏观政策形势下,不得不需要考虑LED投资过热问题。LED虽属高新技术,但下游进入门槛低。虽然现在部分进入LED行业领域的企业拥有雄厚的资本,但是毕竟原来不是从事LED行业,缺乏核心技术,只能面向低端市场。同时,LED行业的专利技术要求高,它们在参与国际竞争中不可避免地处于劣势与被动地位。近期,部分国外大企业也纷纷进驻中国内地,这对于缺乏核心专利技术的国内芯片企业来说,是一种巨大威胁,可能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或者兼并。另外,国内仍没有建立健全的技术标准,如果缺乏有效的政策引导与限制,可能将来会出现产能过剩、供过于求,造成市场混乱,不利于我国LED产业的健康发展与技术的提升。
陈和生:当前国内相当部分的投资冲动,更多的是地方政府的政绩冲动和企业的低成本资产扩张冲动的结合,特别在一些影响力巨大的项目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个别的项目,在业内人士的眼中,甚至于已经类似于一个美丽的肥皂泡,大家都知道那个泡泡随时会破,或者说像一个被吹大的气球,要是再吹过分一点,就立马要破了,比较好一点的结局,则是慢慢地漏气,气球小一点也许更安全。
气球的爆破或者漏气,其本身并不见得会对国内LED产业的发展造成多严重的伤害。关键在于,在吹大气球的这个过程中,地方政府在提供政策扶持的同时,出于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必然会对企业有对应的回报要求,一旦达不到既定目标,企业面临的后续压力则会加大。与国内企业节节攀升、动辄号称数十上百亿投资的高调相反,台资企业却正以低调的方式在向大陆市场全面推进。从后续发展来看,很难保证目前国内号称数十亿的投资项目,3至5年或者10年后,就一定比目前台资企业在大陆的一个千万美元级的布点项目发展得更好。
王立:LED的投资热潮对产业的发展确实是有利有弊的。从有利的一面来看,大量的投资将导致产业规模的迅速扩大,使产品成本大幅度下降,这对于推进LED产品应用面的扩大和半导体照明走向平民化将有积极作用。不利的一面是,如果放任投资过热,产能无序扩张,极有可能导致价格战,最终损害企业的利益。尤其对于技术实力较弱、产品档次较低的企业,在产品供应大大增加的情况下,低价将是其进入市场的唯一途径。
郑铁民:目前国内扩张最快的还是LED的上游,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世界各国重视低碳经济的发展,半导体照明产业是低碳经济的典型代表。第二,2003年,由科技部牵头成立了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的“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协调领导小组”。2005年,我国又启动了“半导体照明工程产业化技术开发”重大项目,以及基于“十城万盏”工程的逐步实施和深入发展大大推动了半导体照明的发展。第三,错误数据的引导,使政治家和企业家热血沸腾。“LED外延片与芯片约占行业70%利润,LED封装约占10至20%,而LED应用大概也占10%至20%。”,站在我国的角度看这是个错误的数据。据调查封装行业和应用行业的利润在3%~10%之间,按照平均6%计算,2009年我国封装和应用的利润在48亿元左右,而2009年我国外延和芯片的总产值才23亿元,所以说LED外延片与芯片约占行业70%利润的说法是错误的。这个错误的数据使人们的投资拼命地投向外延片和芯片上游产业。第四,以潍坊、扬州、芜湖、苏州等市为代表的政府补贴政策的强有力支持,政府的补贴政策大多以上游的外延炉台数作为补贴的依据。第五,芯片目前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
梁秉文:中国LED照明产业过热投资和扩张现象是个可怕的信号,对于产业健康发展不利,但这不等于说对相关的企业老板就一定不利。一个企业,如果它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和IP,也没有什么具有竞争力和特色的产品,而过快地扩张,那是非常危险的。就拿目前与MOCVD相关的外延和芯片谈起,目前,我们的企业很少具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和专利,很多的工艺和技术都涉及了别人的专利,产品又不上档次。在这种情况下,再加几十台设备,不知拿来做什么,又何时可以赚钱。如果说大尺寸LCD背光和通用照明是LED产业的两大市场或是潜在市场,而我们的LED外延芯片厂却无法提供这样的产品。我们拿100台MOCVD做什么?这样的投资唯一可以赚到的是政府的钱以及土地等资源和不成熟股民的钱。但对于LED照明产业的发展是相当危险的。(编辑:ZQY)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