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D行业上游制约下游
摘要: 随着制造成本的下降和发光效率、光衰等技术瓶颈的突破,LED(半导体光源)优势日趋明显,其全面取代传统光源已为时不远。但出于技术上的制约,LED产业上下游各环节差异很大,上游产品技术难度极高,而下游的封装和应用进入壁垒很低,缺乏核心技术的,中国企业只能聚集在产业的末端。
此外,中科院半导体所已研制出了一次生长3片2英寸衬底、适合 GaN材料生长的MOCVD样机,但与国际上已经成熟的24片机还有很大差距。
有些中国企业已经认识到技术的重要性,在基础研发上进行了一些尝试,上海兰宝、江西联创、世纪晶源、厦门三安、方大国科等企业都希望能开发中上游的高端产品。然而,知识产权不是一句空话,各企业的技术之路并不平坦。
在奥运会期间大出风头的大连路明集团(由中国科学院长春物理所毕业的肖志国创立于1992年,是国内领先的蓄光发光和半导体发光企业,中标2006德国世界杯300平方米的户外全彩LED显示屏和2008北京奥运会“水立方”的LED景观照明工程)对LED芯片研发非常重视。2003年9月,因为占据80%订单份额的HP公司突然取消了全部订单,美国AXT公司光电子事业部(拥有外延片生长与芯片设计技术)陷入亏损,路明集团果断决定对其进行收购。2004年大连路美建成投产,美国AXT光电部分人员迁到大连,部分人员留在美国组成美国路美。路美由路明控股,主要负责研发外延片、芯片以及终端应用的最新技术与工艺,以期与世界顶级技术同步,用肖志国的话讲,“收购AXT光电让路明最少缩短了10年的技术爬坡时间”。
肖志国做的是一个了不起的尝试,不过,这项跨国并购还是不可避免地带来巨大的成本压力和管理上的挑战,“按美元计算薪酬”的博士就有10多位,路明集团能否利用这次机会,在上游研发中取得真正的进展,还有待检验。
中游:台企领跑,内地企业跟随
台湾地区LED产业起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最初十几年集中于下游封装,所需的芯片几乎全部从日本进口。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台湾企业积极向中上游拓展并获得成功,其中上游环节的发展速度明显快于下游环节。目前,台湾企业在芯片制造方面已占有绝对优势,2007年产量将近全球总产量的50%,无可争议地成为全球LED芯片第一大产地。新晶电、璨圆光电、光磊科技、晶元光电等企业已成为行业龙头。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