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

功率型白光LED的热特性研究

上传人:LEDth/整理

上传时间: 2014-03-14

浏览次数: 57

  1 引言

  从上世纪90年代末,自光LED得到了迅猛发展,其有望成为第4代照明用光源。与白炽灯、荧光灯等传统照明光源的发光机理不同,LED属于电致发光(EL)器件,其热量不能辐射散热,从而导致器件温度过高,严重影响LED的光通量、寿命以及可靠性,并会导致LED发光红移[1],尤其目前白光实现的方式是荧光粉加蓝光芯片的方案,其中荧光粉对温度特别敏感,最终会引起波长的漂移,造成颜色不纯等一系列问题L2“J。

  由此可见,大功率LED发展的瓶颈之一是器件的散热,并从各方面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7]。本文尝试了大功率白光LED在脉冲源驱动下的光谱响应,测试了其表面温度,并与恒流源下白光LED的特性进行了对比,发现在脉冲条件下,功率型LED不仅光通量高,且发热明显没有在恒流源时的严重,并从理论上对试验结果结予了解释。

  2 试验

  试验设备为Everfine紫外一可见一近红外光谱分析系统,其中积分球型号为PNS一50,直径为0.3 m,LED表面温度使用高精度的热电偶测量。样品为随机抽取的10只InGaN基白光LED(E-UPLl3WC124E型,功率约为0.5 w),Filp—Chip封装,碗内集成4粒单颗尺寸为13弘m×13肛m的芯片,又从10只抽取2只,分别标为A、B样品。在进行温度测量时,将A、B样品同时分别放在自制的小型简易绝热系统,使样品在测量时处于相同的环境,具有可比性。另外,由于热电偶的触点比较小,所以选择LED封装底部中心进行测量,因为驱动源改变不影响LED的光分布,在此处获得的数据同时也反映了整个LED的发热情况。为了使得每次测量的触点相同,将LED固定在小片万能板上,待测点用红笔标出,测量时,热电偶触点放在标定点即可。

  3结果与讨论

  首先比较LED在一定脉冲幅值下光通量随频率的变化关系。需要说明的是,实验所用的LED是作照明用的,需要考虑到人眼的视觉暂留,激励源的频率应该在50 Hz(白炽灯的频率)左右甚至更高。对比发现,LED在脉冲幅值不变的情况下,光通量随频率的变化规律为:50~1 000 Hz范围基本不变;继续加大频率,光通量则微弱下降,但幅度非常小;10 K~2 MHz范围,逐渐下降;频率达到5 MHz时,检测不到发光。这个问题不难解释:当脉冲源的频率过高时,载流子还没有来得及复合发光,脉冲已经过去了,光通量当然低;另外,高频本身会引起器件发热,故而频率不应太高。目前,用于视频的液晶显示器的频率约为75 Hz,人眼面对器件时感觉已经很好。综合以上分析认为,脉冲源的频率宜在75 Hz左右。当然,对于不同材料的LED,该值可能不同。

  图1示出了不同激励下LED的光通量。从图1(a)可以看出,当输入电流达到70 mA左右时,输出达到了饱和,光通量的最大值为6.7 Lm;图1(b)中未发现光通量的饱和现象,是由于V,,为20 V时,测得流过LED的电流为75 mA,已经接近LED的工作电流80 mA,故没有继续加大脉冲的幅值。

  比较图1(a)和(b),脉冲条件下的LED输出更高。图2为在不同激励源下测得的样品表面固定点温度,可以看到,恒流源驱动下的LED温度上升得更快一些。

  两种驱动下获得光通量的温度响应,如图3所示,显然在获得相同流明数的情况下,使用脉冲驱动时的LED表面温度低,且随光通量的增加,这种温度的差异更加明显。图3所取采样点的温度差在3.5℃左右,这只是在流明数不高(即驱动源的幅值不高)的差异,对于输入电压电流大的功率型LED,差异会越明显。

| 收藏本文
最新评论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