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重压之下的中国LED产业
摘要: 虽然自“337”调查以来,中国LED领域的专利纠纷并不多,但中国企业面临的专利风险,并非减少,而是处于酝酿之中。部分企业对于此种形势已开始警觉,并采取行动加以解决。如何制订适当的专利战略将事关中国LED产业的健康发展。
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突破呢?对此,罗毅教授指出以氮化镓(GaN)基高亮度、功率型发光二极管为核心的半导体照明光源技术是目前国内外光电子产业界的研发热点。在这一领域取得突破了,能从根本上扭转中国半导体照明专利困境的现实。这应是政府和主流企业进行技术研发布局时的重点领域。尽管GaN基高亮度及功率型LED的各项关键技术方面存在着先行者拥有明显的先发优势,而后来者进入壁垒较大的客观现实,但因为该领域内的技术路线分布层面广、基本物理机制尚不清晰,各项关键技术的内容属于“know-how”的成分较多,也给后续研发者留下了足够的创新空间。如提高GaN管芯器件的可靠性与稳定性的技术:大电流工作下的“droop”效应,输出光谱的纯度,输出光峰值波长的稳定性,半导体照明光源系统级的光学设计和热学管理技术等,都是全球研发人员致力解决的,也都是后发者的可大有可为之处。
除需在上游核心技术领域求得突破外,LED封装和应用等中、下游领域现有的专利数量相对较少而可挖掘的专利数量非常多,且国外大公司在这个领域的专利壁垒尚未构建得像上游领域那样森严,预计未来相关领域将是国外大公司布局的重点。而中国大陆企业在LED中、下游技术研发方面具备比上游更大的优势,尤其在珠三角地区,从事中、下游开发的企业数量很多,一些应用企业也具有很好的研发基础,在应用环节有很大的机会取得突破,从而打破被动的专利格局。因此未来几年中,我国企业应在LED的封装和应用技术上重点展开技术研发与专利布局,如封装和应用环节包含的驱动电路、散热和光学设计等技术问题。以期尽快获得尽可能多的专利,然后以此为筹码和国外大公司进行专利的相互授权,达到最终占有较大市场份额的目的。
谋求专利合作与授权
一方面加强自主创造,另一方面,中国LED要想突破专利困局也应高度重视战略合作和战略引进,加强知识产权创造战略合作。随着韩国,台湾地区部分企业竞争实力的增强,以丰田合成为代表的部分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也将加快对外授权的速度。中国政策明朗,消费市场巨大,半导体照明产业前景良好,而且我国半导体照明产业存在较好的基础,人才、劳动力、配套资源良好,我国半导体照明企业获得交叉授权和合作的机会很大。
日前国内一些企业与晶元光电、Epivalley、SemiLEDs 等成立合资公司,就在专利权的突破上取得了较好的进展。但毛金生也指出,任何谈判合作都是建立在自身实力的基础上,要想取得更好的合作或授权条件,中国企业首先应当加强自身的实力。此外,对外专利合作不应仅仅局限于取得专利授权上,开展与国外机构的合作,积极引进国外研发人才,鼓励行业企业对国外专利技术进行挖掘,对具备潜在价值的技术进行战略收购,消化及二次创新都是行之有效的发展手段。
发挥专利联盟的作用
在专利竞争处于弱势之际,加强产业技术研发联盟、行业专利联盟建设,组建专利池,加强专利共享,以加强联合应对机制,提高应对国际纠纷的能力就变得非常重要。对此雷士光电知识产权工程师季永康表示,专利联盟是一种第三方专利管理平台,它可以统一收集,统一授权、统一管理,中国企业拥有的半导体照明知识产权,整合互补型技术、避免会员间的侵权诉讼,降低对外授权成本,建立行业标准,对外抗衡技术垄断,抱团对抗专利侵权诉讼,提升谈判地位。
然而,必须正视的现实是我国LED企业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相对较少,尤其具有谈判地位的核心专利非常匮乏。企业间也缺少以利益互补为基础的合作关系,反而存在以同质化产品,相同竞争手段争夺同一市场的残酷竞争状况,这也与国际上强强联手的专利联盟模式相异,合作基础相对薄弱。要想在国际专利竞争中有更好的竞争形势,季永康认为除了以中国广阔的市场为筹码以外,在组建专利联盟的过程中,坚持成员间的无论专利大小,数量多少,一律平等的原则,保证专利联盟的团结合作也尤为重要。
总之,面对日益严峻的国内外知识产权保护形势,立足自主性核心技术,在加大创新性研发力度的同时,善用专利联盟与争取国际合作,才能在目前挑战和机遇并存的竞争格局中获得一席之地。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