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丁照明网首页| 绿色| 检测认证| 古建筑| 道路| 酒店| 店铺| 建筑| 家居| 办公| 夜景| 娱乐| 工业| 博物馆| 体育| 公共 登录 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道路照明 > 正文

【光明记忆】NO.2京城(下) 路灯遍地 解放黑夜的眼睛

2012-11-28 作者:黄铭凤 来源:阿拉丁照明网 浏览量: 网友评论: 0

摘要: 阿拉丁照明网道路照明频道策划《光明记忆之京城》,带来下篇《路灯遍地绽放 解放黑夜里的眼睛》。随着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为不可或缺的生活伴侣,路灯一直在进步、不断变明亮,也一直记录了北京市民的生活轨迹。

  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郭沫若《天上的街市》

  在郭沫若的笔下,街灯宛如天上明亮的星星,而天上的星星也宛如无数的街灯。灯光给人以星星的通感,光明、浪漫、精致、美好。天上的星星千年一日,然而地上的街灯却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旧貌换新颜。

这期,阿拉丁照明网道路照明频道策划——《光明记忆之京城(下) 》,告诉你北京那些路灯那些历史。

【光明记忆】NO.1 泉州 从昏暗煤油灯到灯光视觉盛宴

【光明记忆】NO.2 京城(上):从清末到民国 从煤油到电力

  【北京路灯年代纪传】

  自1888年(清光绪14年)紫禁城内安装了一台发电机后,清政府在乾清宫、长安街安装了三四盏路灯,此后,北京的路灯从油灯慢慢地改成电灯。1906年,京师华商电灯公司成立、前门的发电厂(即现在的北京电力公司所在地)发电后,在内城建设配电线路,首先在东城一带安装官办电灯作为道路照明设备,但为数极少。

  据史料记载,到1911年,北京内城官办加公办用电的路灯只有660盏。1929年以后,纱罩油灯逐步被电灯路灯所代替,由于供电范围的扩大,电灯路灯有所增加,1938年北京市路灯总数达到13675盏。直到1943年,北京最后的87盏煤油路灯被淘汰,全市的路灯全部成为电灯。但在1943~1948年间,北京的路灯建设处于基本停滞的状态,路灯总数只增加了1000盏左右,总共不到1.5万盏,用电负荷不到670千瓦。

  据北京市电力公司90多岁的离休干部李强回忆,那时候,路灯所采用的光源一直是白炽灯,大量使用功率为40瓦的灯泡,少数的是300瓦,也有75瓦和100瓦的,路灯的灯型只有9种。“而且,那时候的路灯只安装在紫禁城的主要出入口和前门、地安门等少数地方,一般的胡同根本就没有路灯,到了晚上是漆黑一片,老百姓夜间出门都要自己提着灯笼。那时,路灯是达官贵人才能享用的物品,代表着地位和身份。”

>>> 更多内容请进入 道路照明 频道

[NT:PAGE]

  (一)路灯如春花绽放 “解放”了人们夜间的双眼

  1949年年初,北平和平解放。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毛泽东按下了由北京供电员工精心设计、制作的电动按钮,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标志着北京路灯的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

  1950年至1952年,北京城区内和城区的边缘地段,凡是有条件的地方都增设了路灯。到1957年年底,全市路灯总数为28095盏,比解放前增加了近一倍。

  1958年开始,结合“十大建筑”和天安门广场扩建工程,北京市建设了96基莲花灯、145基棉桃灯及55.647公里的低压电缆、85公里的架空线路等,并在新中国成立10周年前夕建成送电。

  从1960~1980年的20年间,随着北京市管辖区域的扩大、市政建设向现代化迈进,路灯成为城市重要公共设施之一,亦逐步向郊区发展。改革开放30年来,路灯建设迅猛发展,到2008年年底,北京市仅城八区的路灯总数就达到18万盏。

  作为不可或缺的生活伴侣以及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标志,明亮的路灯记录了北京市民的生活轨迹:大人们在工作之余,围坐在路灯下谈天说地、下象棋;男孩子们晃开膀子使劲地“抽陀螺”、“扇三角”;女孩子们像小燕子一般轻快地跳皮筋……

  “我小时候,常常在路灯下和同学一起玩儿。那时候朦胧的路灯下一个个温馨的场景,如今已成了我对少年时代美好回忆的定格。”居住在景山胡同的一位居民说。

  随着北京城市建设飞速发展,北京市的道路照明也得到很大发展。“有时晚上做饭发现酱油没有了,我就喊:‘儿子,去换瓶酱油!’还是小不点的他会一路小跑地拎回来一瓶酱油,不用担心他因为看不清路而摔跤。”这位居民说。她70多岁的母亲在一旁十分感慨:“你们小时候,如果哪天放学晚了,天黑还没回家,我这颗心就一直悬着,直到你们进了家门,我才能把心放下。如今不一样了,晚上到处都亮堂堂的,我和你爸虽然老眼昏花的,也经常在晚饭后出去遛弯呢! ”

>>> 更多内容请进入 道路照明 频道

[NT:PAGE]

  (二)北京路灯拉合方便快捷如在家

纵观如今北京路灯的灯型和新光源,路灯中心设计所所长于德海可谓“如数家珍”:“路灯灯型已经由解放初期的10种左右,变成现在的40多种,有大杠灯、小弯灯、米弧灯、铁杆单弧灯、双弧灯、碟式高杆灯、亭院步道灯、火炬灯、太阳能灯……我们会根据道路照明的需要进行设计和安装,光源也由单纯的白炽灯发展到现在使用的高压钠灯、高压汞灯、金属卤化物灯、COSMO、无极灯等,这些新光源不但光效高、寿命长,道路照明的平均照度值也超过了CIE(国际照明委员会)标准,均匀度、显色性、诱导性、眩光抑制等标准也接近或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然而,除了灯型、光源发生了巨大变化,依靠先进的科技手段,北京路灯在开关灯控制方式上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回顾上世纪70、80年代,路灯由变电站用10千伏开关进行拉、合控制和路灯低压专用线控制,一个变电站控制一个地区的路灯。80年代后期,华北电网曾经在北京的西郊变电站进行过试验,用小型计算机在正常天气情况下对路灯开关进行拉合,在非正常天气下用光控对路灯进行错时拉合,但由于设备可靠性等问题无法解决,最终这项技术没有得到普及。

  90年代,华北电网实行“9511”工程,北京市将市区和近郊路灯的建设与维护工作全部划归当时的路灯处负责,路灯开关逐步用“智能仪”进行控制,即将开关灯时间固化在单板机上,由单板机发出信号,控制路灯的开关。由于时钟的不一致性等问题,路灯有可能是一片一片地亮、一片一片地关,遇有恶劣天气,也不能提前开灯或延时关灯。

  2008年5月30日,北京城市道路照明监控指挥中心正式启用。启用后的监控中心具有“四遥”(遥测、遥信、遥控、遥调)和地理信息、应急指挥、客户服务、资源共享、联网平台、车载GPS卫星定位等七项功能。

  2009年6月1日,路灯中心道路照明视频监控系统正式投入运行,作为路灯中心现有监控管理系统的辅助系统,监控人员在监控中心便可通过8路视频信号随时直观地在大屏幕上查看路灯照明情况。结合路灯光敏探头,为路灯远程人性化遥控启闭提供科学依据,使路灯的开关与天气状况紧密结合。

  2009年6月16日上午11时许,北京市市区阴云密布,大雨在即,天空越来越暗,道路能见度极低,感觉如同在黑夜,所有行驶的车辆不得不打开车灯,路灯中心迅速启动阴雨天气道路照明应急预案,于11时21分通过路灯监控系统开启城八区范围内所管辖全部路灯,为道路提供了照明。待黑云散去、大雨渐停,恢复自然光照后,13时04分关闭了应急开启的路灯。

  如今开关路灯,就像在家开关电灯一样,方便、快捷。据统计,监控指挥中心实时监控、指挥城市道路路灯的运行、维护及应急事故处理,自2009年1月1日至8月16日,因天气变化人性化提前开灯和延时关灯累计已有114次,很好地地保障了京城车辆和行人的出行安全,也为增强突发事件处理能力、确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国庆庆典活动道路照明保障万无一失打下基础。

  为迎接国庆60周年大庆的到来,路灯中心提前对广场和长安街上的华灯进行了清洗、检修,随着西单至人民大会堂西的道路拓宽,迁移华灯29基、新增华灯4基,还将对投光灯的光源进行改造,全市其他主要道路的改造工程也将提前完成。改造完毕后的华灯和路灯会以更加亮丽的身姿迎接五湖四海的人们,以更瑰丽的灯光照亮京城的大街小巷。

>>> 更多内容请进入 道路照明 频道

[NT:PAGE]

  【他说的光明记忆】

  ·周建民

  1973年我走进了校门,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早晚自习。当时,农村没有电灯,更不知电为何物,蜡烛则是一种奢侈品,谁家办红白喜事了才舍得用一次,所以,一盏小小的煤油灯成了学生们读书写字的必备之物。

  煤油灯的制作方法很简单,找一个空墨水瓶,把一小块薄铁皮砸成直径约半厘米的原筒做灯杆,串上棉线灯芯,用剪刀剪一个圆形铁片做灯盖,在灯盖中间凿一个洞,使灯杆嵌入灯盖稳定住,再将瓶里灌入廉价的煤油,一盏能够照亮农村孩子人生历程的煤油灯就诞生了。

  我用的煤油灯比较先进一点儿,那是父母托人从供销社买来的罩灯,下面有一个玻璃灯座,中间有一个小小的旋钮,可以调节灯芯的高度,一个俗称“蛤蟆嘴”的金属物紧扣在灯芯上,最上面是一个圆筒状的玻璃灯罩,大概这样的设计能使煤油完全燃烧吧,所以罩灯在许多昏黄的煤油灯中间显得异常明亮。我不用担心风把它吹灭,也不用担心灯把鼻孔熏黑。晨风中我大声诵读课文,夜色里我低头伏案运算,成了一群孩子中最刻苦最勤奋的一个。闲暇时,我把灯罩取下来,像大人一样用嘴哈口热气,然后用软布把附在灯罩上的油灰擦净,直到它明亮如新。煤油灯见证了我的童年,承载着我童年的快乐与自豪。

  后来,我考上了初中,学校在每间教室里配备了两盏汽灯,滋滋作响的汽灯把教室里照得亮如白昼,煤油灯便成了备用物品。1979年,我听村里人议论,要架线办电了,这可把我们这帮小伙伴高兴坏了,从此,我们细心搜索着从大人口中透露出来的点滴信息,热切期盼能早一天用上电。

  日子一天天的延伸,电线杆一根根地立了起来,到了村头,到了家门口,我家率先安装了电灯。试灯那天,一群孩子围着大人,屋子里挤满了人,电灯就像正月十五的焰火突然照亮夜空,村庄顿时陷入一片沸腾。随后,人们纷纷接线用电灯,灯的品种也多起来了,有白炽灯、荧光灯、节能灯、壁灯、吊灯,还有电视机、洗衣机、电饭锅、电磁炉等家用电器也逐步进入百姓家庭,电成了村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元素。再后来,村里装上了路灯,亮化了街道,给村民们晚上出门提供了方便。

  如今,煤油灯、蜡烛、汽灯早已退出市场,销声匿迹,但它们却在我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1925年中华门前路灯

  ·王庆余

  我17岁就来到路灯队,路灯事业几次大的跨越式变化我都亲身经历了。不管是照明设备、工具还是员工的生产生活条件,过去和现在简直没法比。就说巡修用的车,上世纪50年代的时候,一个外线班给配一辆三轮车、几辆自行车,修灯时用梯子,所有的工具不是存放在就近的交通岗楼就是放在附近居民家里。干活到中午就在便道上支起水汆水壶烧水热饭,吃完饭接着干活。

  那时候工作服少,衣服、草帽是又脏又破,人们形容我们外线工说“远看像逃难的,近看像要饭的,仔细一看是修电线的”,你说可笑不?后来,轻骑车、摩托车、面包车、梯子车、各种高车都用上了,现在更好了,检修班组都用上了专用的液压升降高空检修作业车,安全、快捷,真是好啊!对了,前些日子,我还在电视上看到了新的华灯检修车,那上面可真是宽敞、稳当啊,灯罩都能直接在高车的平台上冲洗了,真上太好了,要不是年纪大了,我还真想上去体验体验呢!

  ·韩连贵

  1984年10月1日,我作为北京市供电局的群众代表,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从天安门前走过,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检阅。那年我18岁,刚刚参加工作就很幸运地赶上了为迎接新中国成立35周年而进行的华灯改造工程。

  那时,我们把改造工程叫做会战,既没有专业化分工,也基本没有机械设备。全局上上下下不到200人,集体出动,靠着手拉肩扛完成了施工。当时正值酷暑,总是淌汗,工作服从来都没有干的时候。

  但再累也值得。这次改造之前,晚上在天安门广场上拍照,明明穿的是红衣服,照片上的衣服却总是别的颜色。通过改造,华灯上采用了有更好显色度的钠灯和照明度更高的金属卤化物灯,有效改善了拍照色差等问题。

  1999年,为迎接新中国成立50周年,我又一次参加了天安门广场的华灯改造工程。这一次改造后最大的变化是,过去重大节日才会开启的华灯,现在每个周末都点缀着天安门广场。这主要得益于制灯技术的进步。过去,华灯使用白炽灯泡,一基华灯就相当于一个30千伏安的小型变压器,不仅耗电,还极容易烧坏。从1999年开始,华灯照明大部分采用节能灯,既省电又耐用,而且天安门广场上还迎来了新成员——4基高杆灯。这4个“大家伙”分别高达33米,高压钠灯让夜晚的天安门广场变得更加明亮。

  今年10月1日,共和国将迎来自己60岁的生日,这也是我工作的第25个年头。25年来,白炽灯和汞灯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改造施工的设备也不断进步。在这次改造中,节能灯、钠灯、金属卤素灯成为主力,华灯的照明质量不仅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还更加省电节能。

  ·刘阅兵

  我叫刘阅兵,出生在1984年10月1日,父母给我起名叫“阅兵”。作为北京路灯事业战线上的一名新兵,很荣幸,今年,我直接参与了长安街路灯改造工程和广场华灯清洗检修工作。

  从5月26日起,我们便开始了对天安门广场周边及长安街沿线249基华灯清洗检修的工作。与往年不同,今年对华灯的光源要求更高,我们重点对华灯上的白色灯罩、前头灯以及节日灯进行仔细地清洗和检查,发现灯光照明不符合要求的及时更换。今年的夏天格外热,高空作业车的地表温度常常超过50摄氏度,但华灯清洗工作常常是在中午最热的时间段进行。同时,我们的检修施工从每天晚上11点开始,持续到第二天凌晨5点,收工时做到“场光地净”,现场恢复完好,不影响市民百姓的出行。我希望我的劳动能为今年十月一日的阅兵做出贡献。

  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 更多内容请进入 道路照明 频道

凡本网注明“来源:阿拉丁照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阿拉丁照明网,转载请注明。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
| 收藏本文
最新评论

用户名: 密码:

本周热点新闻

灯具欣赏

更多

工程案例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