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顶商人:没政府补贴,他们还剩什么?
摘要: 在中国深沪两市2342家上市公司中,有这样一群特殊的“明星企业”:他们身处最炙手可热的环保产业,他们的净利润增长率远超其他行业的平均水平。但和古代亦官亦商的红顶商人一样,他们顶着绿色产业的帽子,却依靠政府的哺养——接纳数目可观的财政补贴,可谓“绿顶商人”。
“空手套白狼”的游戏
撇开政府补贴这层外衣,他们会是什么样?
“结构性的产能过剩”,中国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研发及产业联盟副秘书长阮军对LED产业现状如是判断。
事实上,由于欧洲市场的萎缩和国内LED产能过剩,2012年一季度,多家LED上市公司业绩出现负增长。鸿利光电2012年一季度的收入减少8%,净利润下降近21%。洲明科技2012年一季度收入下降近17%,净利润下降80%。三安光电和德豪润达也不能独善其身。
“三安光电目前存在严重的库存积压问题。”接近三安光电的业内人士对记者透露。而德豪润达自2009年开始的LED总投资已经超过90亿元,公司已连续6年没有分红,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已暂缓采购MOCVD(LED芯片关键设备)。“事实上,它的大部分项目都并未带来实际收益,”浙江高工产业研究院院长张小飞认为,“国内LED产业上游产能过剩相当明显,德豪润达作为传统的家电企业投资LED外延片,因为人才和引进技术出现障碍等方面的原因,产能释放进度相当慢。”
然而,即便如此,从三安光电和德豪润达2011年报披露的业绩来看,两家公司净利润增长分别为123.29%和100.44%。
个中的秘密就在于政府补贴。
以三安光电为例,仅2011年一年,它接受的补贴就有15项之多。2011年1月11日,安徽省芜湖市第一笔政府补贴进入其口袋,给予该公司购买15台MOCVD设备进度补贴款8952万元。此后,数月内三安光电几乎每月都有政府补贴“入账”,仅MOCVD设备补贴款就有5.17亿元落入口袋。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的规定,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应当确认为递延收益,并在相关资产使用寿命内平均分配,计入当期损益。也就是说,三安光电在2011年所获得的共计8.43亿补贴,将在资产报废前逐年计入当期损益,直到这些资产报废为止。这足以成为其光鲜年报的有力支撑。
除了三安光电、德豪润达外,包括皖能电力、华东科技、九龙电力以及ST昌九在内的环保产业公司,他们的政府补贴与公司净利润比超过100%。这意味着,若除去政府补贴这层美丽的外衣,这些绿顶公司很可能“入不敷出”。政府补贴甚至成为救命稻草,比如ST昌九的政府补贴与净利润数比例甚为惊人,高达1142.86%。
2011年,ST昌九接受了来自江西省政府1.6亿的巨额补贴,而ST昌九2010年亏损额高达1.4亿元。也就是说,正是这个“大红包”把这家濒临“退市”边缘的绿顶公司硬生生拉了回来,并在2011年奇迹般地扭亏为盈。
一边在不停地接受来自政府名目繁多的补贴,一边又在资本市场上上大规模地增发筹资,这些“绿顶商人”左右逢源。
还以三安光电和德豪润达为例,这些绿公司在资本市场融资的规模和密度更令人咋舌:2010年至2011年,三安光电两次增发,总计110亿,同样时间内,德豪润达也两次增发,融资32亿。
“短时间内,如此大手笔的募资行为,A股市场无人能望其项背。”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分析师对记者说道。
“地方政府的补贴支撑了好看的财务报表,而这一财务报表又保证了企业在股市上增发获得资金,获得的资金又用来购买设备,从而获得更多的政府补贴,这几乎就是一个‘空手套白狼’的游戏。”张小飞对记者说道。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