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窥东莞LED产业的真实发展状况
摘要: 当前,深圳、佛山、中山等地LED小企业纷纷倒闭的消息满天飞。主流观点认为,这些小企业大多死于产能过剩。东莞是LED产业重镇,在LED应用上走在全国前列,LED企业的生存状况牵动人心。
“最根本的原因还是资金问题。”赵玲说,虽然现在舆论都在聚焦“产能过剩”,但最直接的表现是资金链断裂,被拉长的付款周期大大增加了LED企业的资金风险。
赵玲说,与其他行业相比,LED的付款周期偏长,流动资金更多依靠国家补贴,而小企业无法拿到国家补贴,只能依靠漫长而脆弱的付款周期,资金链断裂是必然的。
事实上,资金问题并非小企业的专利,在以国家补贴为主要推动力的情况下,LED企业普遍面临着“缺钱”的艰难境地。
EMC模式看上去很美
市场与资金,是LED行业一个公开的难题,尤其在LED起步之时。
而在国家补贴之外,近年来国内引入了西方发达国家通用的EMC(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期望通过这种全新的模式解决企业的融资短板。
EMC模式的主要操作方式是,LED照明企业首先免费向用户提供一批LED产品,用户在使用产品后,把产生的节能效益在一定时期内返还。当返还达到一定周期后,用户将最终拥有LED产品。
不过,这个一度给LED照明企业带来光明前景的模式遭遇“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境地。公开报道显示,广东省运用EMC推广LED照明的成功率不足10%。
“最关键的还是融资问题。”赵玲说,EMC在理论上无懈可击,但实际上却拉长了LED照明企业的资金回转周期,EMC模式并不受企业欢迎。
今年上半年,科磊得中标了河南商丘的一个LED项目,采用的正是EMC模式,科磊得提出的还款年限是5年2个月,但对方却要求为8年时间。
“这是一个无法接受的年限。”赵玲表示,国家大力推行EMC模式,但这个模式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就是将风险和压力全部推到了LED企业身上,让企业风险独担。
另一个争议的问题是,虽然在计算节能时是由第三方机构进行检测,但检测出来的数据并不科学。“比如一条街道装了LED灯以后,节省了很多电力,但谁能保证这条街上没有偷电漏电现象?”
这些先天性缺陷,让EMC模式在国内并不受宠,真正采用EMC模式的企业很少。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