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完整产业链 中韩LED成长态势锐不可当
摘要: LED照明可取代传统卤素灯泡,具备节能减碳效果,也带动其在照明产业的快速发展,预期LED市场也将持续成长。然而,面对此一商机,中国大陆、韩国纷纷大力扶持LED厂商,并均已逐渐建构完整LED产业链。
投入竞争白热化
随中韩两国厂商的竞相投入,LED产业竞争日趋激烈,中国大陆LED产业自1965年左右,由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开发出第一颗红光LED,自此开始中国大陆LED产业的发展,早期下游封装为主要发展方向,但几乎没有专业规模生产。直至1980年代产业发展趋于蓬勃,当时全中国大陆约有一百多家企业与研究机构从事LED相关生产与研究,但95%以上厂商以封装为主要生产与发展方向,所需LED晶粒全部依赖进口。
于1990年代初期开始,中国大陆LED中上游产业透过政府政策支持,由浙江大学、南昌大学、苏州大学、厦门大学、中科院、长春物理所及南昌七四六厂为代表的研究机构与企业投入LED晶粒研发及生产,成功开发出相关产品,大幅提高中国大陆在LED晶粒自给率,不过产品特性与质量仍低于国外厂商,量产能力也略嫌不足。为了改进中国大陆在LED中上游产业发展劣势,2002年左右藉由与美商AXT合作,成功吸纳海外技术人才回大陆发展,有效提高LED量产能力。时至2002年,当时全中国大陆约有四百五十多家企业从事LED相关生产与研究,但90%以上厂商以封装为主要生产与发展方向。
中国大陆LED产业结构不均
中国大陆自2003年起,开始推动LED照明产业发展,提出“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计划”以及十一五“半导体照明产业化技术开发”专项计划,协助产业规模与技术水准的提升,并规划“十城万盏”与广设“半导体照明基地”,以推动区域性LED照明应用。但至目前为止,中国大陆LED照明产业结构分布仍极度不均。图5为中国大陆LED照明产业链与主要厂商。
中国大陆LED照明产业中,下游光源模块与灯具制造厂商众多,但厂商规模与技术水准差距甚大,通常以各省市地区性代表厂商具产业领导地位,如惠州雷士照明、佛山电器照明、浙江阳光集团等。
图5 中国大陆LED照明产业链与主要厂商
而中游LED封装厂商家数亦多,即使扣除微型家庭式工厂规模者,家数仍达百家以上,其中大型企业已采用自动化生产,生产规模已逐渐赶上台商水平,如佛山国星、厦门华联、深圳鸿利光等,惟产品型态仍以中低阶为主。
至于LED磊晶/晶粒部分,中国大陆以往厂商家数相对较少、厂商规模亦不大,至2009年全国MOCVD机台数仅达一百二十八台。但是在中国地方政府重点扶持与高额补助下,2010年新增MOCVD机台数高达两百台,预计在2011年将更新增近五百台,随着未来机台逐步导入量产,中国大陆LED晶粒供应将逐步提高自制化比例。
由于看好LED照明市场的成长潜力,近年中国大陆LED组件厂商与传统照明厂商不约而同地展开产业垂直整合的战略布局,促使中国大陆LED照明产业逐渐摆脱过去小规模、低质量的产业风貌,形成大型集团化的产业竞争态势。图6为中国大陆LED照明厂商垂直布局概况。
图6 中国大陆LED照明厂商垂直布局概况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