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LED显示屏逐点校正效果的因素分析(图)
摘要: 当前,逐点校正已经渐渐成为全彩LED屏中高端项目招标入围的必备条件。而各大通用控制系统厂商的技术进步和国产专业像素亮度采集设备的出现,也大力推动着逐点校正的产业普及化应用进程。
逐点校正只能通过控制驱动来改变LED的法线光强,却无法改变灯点的光强分布特性。假定图四中示意的三颗LED灯点位于同一水平线上,即垂直视角相同。当采集机位视角为偏离法线方向15°时,校正后三颗LED灯点的光强分布如图五所示:
(图五)
可以看到,校正后,在采集机位同样视角15°观看,灯点亮度相同,均匀性良好,但偏离校正位置,在不同的视角观看时,因为光强分布的视角特性的不一致,灯点亮度出现差异,偏离越远,差异越大,显示屏均匀度自然也就随之下降。
而原始LED灯点的视角越大,一致性越好,均匀度下降的幅度也就会越小,校正后可保持良好的均匀度的观看区域也就越大。
此外,显示屏的面罩翘曲、安装平整度不佳等因素也会使得偏离校正点,均匀度下降。
3.7 校正后中高亮度显示时效果好,显示低灰时均匀度恶化
显示低灰时,均匀度不佳,甚至比不校正时更差的原因在于控制系统和驱动芯片。
采集系统在高亮时采集数据,得出校正系数后,交由控制系统和驱动芯片共同完成对LED灯的灰度/亮度控制。这个控制过程中,控制系统的起辉灰度、线性度,灰度控制精度,伽玛校正的实现方法等都会影响到显示屏校正后的低灰表现。而有些驱动芯片在低灰显示时,管脚间的输出不一致,呈现出规律性的变化。这些都会让校正后的效果在低灰时出现各种各样不理想的现象。
以下简单列举几种较常见的校正后低灰问题及原因:
1) 在起辉灰度级的附近,部分灯点亮,部分灯点不亮;
原因:部分灯点经过校正系数的运算已低于控制系统的起辉点,无法点亮;
2) 在个别灰度级别上,部分灯点亮度跃升,导致均匀度比不校正更差;
原因:控制系统的伽玛表部分级别存在阶跃,且校正系数的运算与灰度控制精度不足。
3) 低灰时,屏上与管脚布线方式相对应出现周期性的条纹。
原因:低灰时驱动芯片管脚间的输出电流差异。
3.8 校正后RGB单色看均匀度良好,显示白色时有模块级严重色偏
两种可能性,其一是模块间存在色度差;其二是电源负载能力不足,造成部分模块工作不正常。
3.9 冷屏状态采集,当屏体温升后出现规则条纹、色块或色偏
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屏体散热不充分,热分布不均匀。该现象的详细分析案例可参见《LED屏显世界》2010.5 《热分布对显示均匀性的影响》。
3.10 逐点校正后良好的均匀度效果能维持多久
最后这个问题可以说是所有应用逐点校正技术的厂家和客户都极为关注的。然而,这却是与逐点校正关联性最小的一个问题。
从理论出发,校正后均匀度随时间下降的根本原因就是LED灯的光衰和灯点间光衰速度的差异。灯点的光衰与屏的工作状态相关,灯点间的光衰速度差异与LED封装工艺水平相关,也与LED屏的使用习惯(如显示内容是动态视频还是固定白底画面)有关。
事实上,在良好的工作条件下,如小工作电流、良好的散热,以及经常处于动态视频播放的使用状态,LED的光衰是极为缓慢和微小的,也正因如此,LED屏寿命可达10年,而LED的寿命并不是指从点亮到死灯的时间,而是指LED光强衰减到原始光强的一半的时间。
第四章、结束语
综上所述,逐点校正是一个系统工程,影响逐点校正效果的因素很多。只有正视问题、究根溯源、对症下药,逐步完善逐点校正的各个技术环节,这包括采集设备、控制系统、驱动芯片、显示屏的设计、结构、工艺材料等硬件部分,也包括校正流程、方法等软件部分,才能把存在的问题一一解决,发挥出逐点校正技术的威力与潜力,以完美的显示品质来提升LED屏中国制造的国际形象与高端市场竞争力!
文章来源:OFweek半导体照明网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