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LED显示屏逐点校正效果的因素分析(图)
摘要: 当前,逐点校正已经渐渐成为全彩LED屏中高端项目招标入围的必备条件。而各大通用控制系统厂商的技术进步和国产专业像素亮度采集设备的出现,也大力推动着逐点校正的产业普及化应用进程。
第三章、原因分析
本文第一部分中列举的校正后出现的问题现象仅有一部分的原因在于采集设备本身。以下将逐一进行分析说明:
3.1 校正后显示屏亮度下降
校正后亮度下降的原因在于逐点校正技术的原理。
逐点校正的原理是测量出同样的工作条件下,每颗LED灯的亮度,然后根据设定的目标值计算出每颗灯的校正系数,用校正系数调整驱动电流的幅度或者占空比,使每颗灯的亮度都达到设定的目标值。
然而,提高LED工作电流幅度将导致光衰严重,寿命下降,且电流变化还会引起LED波长变化,因此控制系统多采用调整占空比即点亮时长的方法来实现逐点校正。而占空比的调整区间只能为0~1,这就意味着:校正系数的值域区间为0~1,原始亮度低于目标值的LED灯无法提高亮度达到目标值。
为保证校正后大多数灯都能达到设定的目标值,让校正有意义,目标值必须设定在平均值以下。因此,校正后显示屏亮度必然下降,其下降幅度与校正后均匀度改善之间的关系,可参见《LED屏显世界》2010.6 《逐点校正中的亮度与均匀度平衡》。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控制系统厂商使用某种特殊策略,可读取>1的校正数据,实现中低灰度时的无损亮度校正,但使用这种策略校正,在高灰度尤其是显示白255时将和没有校正一样。
3.2 校正后均匀度改善不理想,校正原始均匀度较好的显示屏时没有效果
这种现象多出现于采用数码相机作为采集设备的情况,原因在于采集设备的精度不足。
数码相机作为民用成像设备,用作亮度数据测量有着先天的局限性。其CCD像素之间的灵敏度差异以及线性度都未经校正,而覆盖在CCD上的Byer彩色滤光片的通光特性也存在着相当的不一致,镜头的瑕疵、黑圈、畸变等都未经校正,输出的图像和数据还经过了相机内部图像处理引擎的污染,这些不可控的因素大大增加了原始数据的不确定性。
原始数据不可靠,校正效果自然不理想。而用精度不足的采集设备来校正原始均匀度较好如分光比1:1.1的屏,就好比用最小刻度为毫米的尺子来量头发直径,怎么可能测量得准,校正出效果呢?
3.3 校正后区域/箱体出现边缘亮暗线或亮带,显示白平衡时出现边缘亮度差或色差
这种现象一般有两种成因,都在于采集系统。一是光学系统的黑圈、畸变、透过率与光谱响应等未经校正;二是对于原始数据的边缘修正不理想。
光学系统未经校正,会使得采集的数据呈现出边缘暗中心亮的系统误差,导致校正后边缘亮度高于中心亮度,出现边缘的亮带。
高速采集时通常是一个区域或箱体的灯点同时点亮时测量,因为中心区域灯点周边杂散光的影响,会让采集到的数据呈现边缘灯点亮度低于中心灯点亮度的现象,在校正后就会出现边缘的亮线。逐点校正的专业采集系统必须对此进行修正,修正的不足或过度就会产生采集区域或箱体边缘的亮线和暗线。
而显示白平衡时的边缘亮度差或色差则来源于RGB三色边缘与中心区域的亮度差总和与比例。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