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D照明何时能走进千家万户?
摘要: 不少业内专家认为,鉴于LED产业近几年迅猛发展,加上世博会的示范效应,2010年完全可以称作“LED照明产业元年”。那么,LED产业的前景果真光明一片?是否将很快走进千家万户?记者探访沪上LED产业基地,采访政府、专家、企业等相关人士,共同为LED产业发展把脉。
发展瓶颈在哪?
缺乏核心技术,标准不够完善,成本偏高有一个数据也许颇能说明问题:作为世界照明产品生产大国,中国每年照明灯具产品超过世界总量的一半,然而总产值不到世界总量的10%。LED照明的产业链很长,包括上游的衬底材料、设备及外延生长,中游的芯片制造,下游的LED封装和应用产品的生产。可以说,我国LED照明在国际产业链中,仍集中在中下游。无论材料、设备、芯片,还是封装技术、应用技术,都尚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突破。
郝洛西告诉记者:“中国LED领域的技术创新仍较薄弱。发光材料制造和发光芯片制造是发展LED产业必须掌握的两大核心技术,但在这方面,国外巨头优势明显。核心专利基本掌握在外国几大公司,如CREE、欧司朗等手中,我国LED外延和芯片制造的关键设备依赖进口,这将成为制约我国半导体照明产业发展的软肋,影响自主品牌的市场竞争力。同时中国LED照明企业仍处于数量多、规模小的状态中,出现了低水平重复建设。”
对此,2009年10月,国家六部委联合发布的《半导体照明节能产业发展意见》明确提出目标:到2015年,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上游芯片规模化生产企业3-5家;产业集中度显著提高,拥有自主品牌、较大市场影响力的骨干龙头企业10家左右。
郝洛西还介绍说,我国不久前刚刚出台两个有关LED检测方法及模块标准:一个是2009年9月1日实施的《整体式LED路灯的测量方法》,另一个是2010年5月1日实施的《普通照明用LED模块测试方法》。目前,已发布的LED相关标准有6项。但对于LED产业前端的外延、芯片等,至今没有出台相关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生产的混乱。
那么,LED照明是否能很快走进千家万户呢?对此,专家们普遍认为,LED照明进入普通家庭是大势所趋,但尚需时日。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成本还比较高,与普通的节能灯(紧凑型荧光灯)相比,目前价格贵很多,散热和光效等技术也有待进一步成熟。
上海半导体照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助理杨卫桥博士认为,LED灯具的制造成本较高,主要因其制造步骤繁琐,使用设备要求高,其中芯片成本一般会占制造成本的30%到40%;但从使用成本看,LED功能性照明可比普通荧光灯节能40%以上;从维护成本看,LED的寿命也很长。目前,从道路照明领域看,与传统节能灯相比,LED灯3—5年会达到盈亏平衡点,超过这个时间LED灯更省钱,“随着LED技术的不断成熟,生产规模化和标准化之后,才能真正降低成本。”
“LED技术的人才需求量很大。”杨卫桥说,“培养本土化人才,也是推动产业发展的必然之路。”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