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电做产学研用结合“纽带”
摘要: 目前郝教授接受了《中国电子报》记者专访,对科研成果产业化以及高效与企业的合作、陕子信息产业发展战略等方面发表了自己独特的看法。
他说,陕西目前要做四个方面的技术:一是要做GPS。在这方面陕西有基础,从系统到芯片,从国内的北斗体系到国外的伽力略体系都有好的基础。当然是不是叫GPS还可以商量,目前是要依靠卫星实现各种服务,并不一定只是导航服务。
二是依托来做半导体照明。这个技术虽然全国都有,但仔细去推敲,其它地方没有研发。以大学的原创技术做支撑,先从大学提出来,然后就地转换到产业,建立一个产业链,包括从设备,到外延片,再到封装产业,到应用,打造百亿元的产业规模。
三是光伏产业。主要依托陕西优质的能源,现在榆林有大量的煤,可以提供大量的电力,为冶炼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能源环境,生产多晶、单晶材料。但他同时强调,这是一个高能耗的产业,要全国一盘棋考虑。最近全国很多地方都在上这个项目,也有人向他咨询,但这比炼钢更耗费能源,现在是南水北调,东输,在这样的情况下,大量实施这一项目,成本高,污染也会比较严重,因此,不是所有地方都能实施这一项目。陕西在榆林冶炼,在咸阳精加工,在西安做电池,可以在地域上形成一条龙。
打出“品牌”
郝跃认为,相关关键字1的品牌已逐渐在全国确定,今后要在陕西的区域经济方面做出更大贡献。他告诉记者,最近几年确实起了一定的作用,比如,入驻陕西的几家规模较大的半导体企业,包括英飞凌、美光、应用材料都参加了谈判。这些公司看中了陕西的人才资源,看重未来,而是这些公司选择落户西安的原因之一。
郝跃还对记者谈起了他的团队。他说:“团队有20多个人,这个团队不是微电子学院,也不是微电子所,而是我自己的团队。”其拥有两个超净室,一个做材料,一个做器件。做材料的超净室有500平方米,做器件的超净室约300多平方米。郝跃的团队有20多名教师,50多名博士及硕士生。研究重点在新型半导体材料和器件方面。材料包括两种,一种是GaN,一种是SiC,这些都是宽禁带半导体材料和器件。
记者了解到,其团队有三个特点:一是自主做半导体材料生产的设备,例如MOCVD,他认为在中国靠一代一代引进别人的设备,不可能有技术上的独立。半导体的研究要从基础的装备开始,没有装备的革新,不可能带来材料的革命,没有材料的革命很难带来器件的革命,也就很难带来新的飞跃。郝跃从上世纪90年代以后,一直关注设备的研发和革新。到现在为止,已经研发出四代设备,其中第一代120系列是一片2英寸产品,第二代320系列是3片2英寸产品,第三代是620,就是6片2英寸到3英寸产品,目前准备推出第四代,是19片到21片2英寸到3英寸产品,与国家的半导体照明工程紧密配合。现在国内每年都在引进大量德国和美国的设备,而靠引进设备很难在材料上进行革新。因此,郝跃认为,必须从设备开始着手革新,下一步推进产业化,落脚点就是西北机器厂。
二是利用自主创新设备生产LED材料。用自主设备生产出现问题时,更容易发现是材料还是设备出现问题。
三是在材料的基础上做成各种各样的器件。器件除了蓝光以外,还瞄准了短波长的器件,包括紫光、紫外和大功率器件。蓝光国内外竞争已经非常激烈了,而且市场上竞争激烈,利润空间较小。而短波长的器件能量更大、用途宽广,像紫外器件不仅用于照明,还可以用于杀菌、通信等。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