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ITC对我国LED产品展开“337调查”(一)
摘要: 2008年2月20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退休教授Gertrude Neumark Rothschild 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提起申请,指控全球30家企业在美生产和对美销售的发光二极管(LED)和激光产品侵犯其1项专利(专利号:5252499),要求ITC对被申请人启动“337调查”
不利因素
本案涉及到不少国外大企业,在国内涉及的企业规模不大,目标并没有直指国内规模化企业和上游芯片制造企业,因此我国涉案企业的应诉能力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另一个不利因素是,丰田合成和Osram两个大企业曾在2005年的地方法院申诉中与Rothschild G. F. Neumark达成和解,而Lumileds也在上月达成和解,这会对目前被诉的企业会造成一定的压力。
此外,“337调查”本身的特性也加大了本案的难度,“337调查”申请门槛低但制裁措施严厉,相较于反倾销,耗时更短,费用更高昂。猝不及防的应诉方须在有限时间内,准备生产经营的所有材料,而且申诉动辄数百万美元律师费用也让中小企业难以应对。但对原告即使败诉也没有赔款约束。
应诉必要性
由于“337”案件本身所具有的贸易排它性特点,若不积极应诉,后果会非常严重。除了我国LED生产企业丧失在美国的市场份额外,可能还会影响对欧洲、南美等地的产品出口,将会失去数百亿美元的国际LED产品市场。
有专家指出,美国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利用“337调查”这一特有的法律频频对中国商品设置障碍,其真正目的不在于保护知识产权,而在于保护自己的市场份额。主要做法是首先针对我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出口产品或者规模较小的企业提起调查申请,进而利用禁止令限制我国相关行业所有企业对美出口。所以该事件并不仅关系到4家涉案公司,也是我们全行业的大事。
国内LED企业负责人纷纷表态要积极重视此次事件,要参与联合应诉,并表示会出钱出力,共同解决巨额的诉讼费用,同时纷纷建议由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研发与产业联盟牵头,组织募捐,并争取政府方面的支持,一定要打赢这场官司。
在3月18日联盟组织的“337调查”对策研讨会上,参会代表认为本次LED行业遭遇“337调查”只是一个开始,随着我国LED产业的快速发展,今后我国LED产业的知识产权问题将会面临更大的挑战。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实行有效的应对策略,是我国LED产业需要共同提高警惕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