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D照明之路远不远
摘要: 中国大陆在经济快速发展、能源需求若渴之下,对于省能源的次世代照明的积极作为,已经把台湾LED厂商的许多
中国大陆可说是LED照明脚步最快的地区,同时也预告了LED通用照明已经有谱。台湾半导体大厂如力晶、茂德等,看好LED在LCD背光的应用,也已宣布要切入LED产业,同时鸿海的动作也受人关注。这些大厂介入LED产业,究竟会激起什么样的涟漪?
白光LED受限于萤光粉专利,已经是一个老掉牙的问题,这个限制根本的起源与台湾厂商脚步较慢有关系;若是如此,台湾LED产业正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现在脚步也经加速,未来是不是有什么摆脱专利束缚的方式,让产业发展更顺利?
面对高功率LED亮度不足,有何技术方向得以引领突破?LED照明还有一个重点是LED信赖性的问题,现在我们又应该怎么来看?LED是数码讯号,它的数码特性可以做何种利用,以区别传统照明,让人们真正感觉LED的不同?
针对这些问题,人称「台湾LED产业之父」的石修博士,以他在LED产业27年的经验、深入了解两岸政府推动LED产业的脚步,来谈LED照明现在的发展状况。
他也认为,半导体和超级代工大厂跨足LED产业,对于原本规模甚小的台湾LED厂商来说,是利不是弊,或可因而刺激台湾LED产业的壮大。此外,为避免专利问题掐住脖子,台湾厂商不妨从10W封装切入。
已有成为国际大国的决心 大陆积极投入LED示范计划
台湾的LED产量位居世界第二大,过去几年有几项突出的技术,原本可以追到第一,但是台湾市场没有提供伸展的机会,致使这些技术由台湾带到大陆实现。好比读秒交通号志灯,原本技术是由台湾厂商先发展出来,但当时提议给政府时,政府以国际交通法规中没有这样的规范为由而回绝了;于是,倒数读秒的技术就先输出在大陆发光发热,江浙上海地区都改成LED交通号志灯,配备读秒头装置,随后才再输入回台湾。政府这样的反应令人惋惜,也错失了做世界第一的机会,而且这样的思考方式,不仅没有前瞻性,更摆明了我们一定要跟随别人的脚步。原本交通号志红绿灯只是0与1的信号传送而已,但是读秒灯头却提供了识别功能,让驾驶或行人在灯号转换之前就能够有充分的时间准备,意义是不同的;现在普遍看到读秒装置较红绿灯来得大,就是这个原因。
另外也可以看到,许多国外杂志认为10年以后才会实现的目标,最近一年在台湾LED产业却都已经可以看到影子,如果态度积极,其实可以做世界级的示范计划。但是做这样的计划要有足够的决心,因为经费是普通照明的好几倍。大陆对新能源政策就有这样的决心,已经有成为国际大国的准备,走自己的路,不做跟随者,以中国大陆对LED照明的积极态度,很可能取得世界最领先的地位。
2年2亿人民币 大陆把LED照明规模做起来
中国大陆的LED照明计划从2005年启动,花费2亿人民币,由中央成立跨部会小组来推动。该计划的起步,让LED照明产业研究者知道,发起号已经吹响,可以准备就位了。随后中央成立指导小组,把计划推动到地方,以「把城市亮起来」为口号,在大连、南昌、上海、深圳和厦门等5个产业化基地开跑,这2年内,就把LED照明的初步规模做起来。
1970年代,大陆能源还是输出国,但是到了2005年,却一跃而成为全球第二大能源进口国;石油进口需要经过麻六甲海峡,大陆深知这是一大威胁,因为途中经过包括台湾的多个国家,都可以加以制衡;若以俄罗斯进口天然气来看,输入需经6,000公里之遥,加上欧盟也有需求,俄罗斯本身也自有需求,对中国大陆来说都是竞争者,俄罗斯也会去权衡以何为优先。大陆深切了解采行新能源政策的重要,也明白省电的重要性;大陆有一个统计数字,全部中国大陆的公共照明,若有二分之一使用LED,所省下的电,较三峡大坝计划的发电量还要大;也因此大陆对于LED照明非常积极。
LED的好处是省电,许多人犹豫不前是因为价格太高;然而若考量到后续维护费大量降低,且供电成本也下降,长远来看成本在几年之后是会回收的;只是国家标准草案订定保证时间要35,000小时,照明灯具是否能够满足?还是一个疑问,后续会在这方面加以讨论。
落实「非核家园」口号 要有长远能源政策
反观台湾,有90%的能源仰赖进口,以各个发电方式来看,现在多使用核能发电,水力发电量已经固定,风力发电才刚开始,海浪发电量也有限,太阳能发电几乎都用于外销,早期曾经推动的生质能又没有得到重视;若台湾现在不开始重视发电或省电问题,十年之后要如何?使用有机粪、堆肥等的生质能,属于再生能源,才符合长远的能源政策,政府一定要考量进去才行;另一方面,「非核家园」若没有其它能源方案提供,也是没有办法落实的理想,政府过去的能源政策太保守,应该将视野放大,即使生质能因为靠生物的光合作用,能源密度低,但是再生能源才是长久之计。
新的产业兴起,就像小baby一样,需要呵护长大,过了10年20年,就会成为未来的希望。好像万邦电子曾经做出台湾第一片太阳能电池,当时去找台湾科技之父李国鼎先生,李决定帮助万邦外销出去;然而当时矽原料全靠进口,提炼又很费电,没有台湾产业支持,小baby就要出去与壮汉竞争,十分困难。后来的太阳能热水器,技术要求较低,又是地区性的事业,倒是在台有点成果。
根据统计,发电后有20%~21%的电量都使用于照明,国家愈先进该比例愈高,大陆则是有12%,在这些耗电中,若能省下50%,省电量就相当可观。LED可以省70%的能源,交通号志则可以省86%;台湾已经有三分之一的交通号志都更换为LED,似有从后面追赶上来的趋势。
建议台湾的政府,一方面可以推动LED照明,促进产业的成长;另一方面,太阳能电池现在当红,偏远地区可以将LED照明配合太阳电池,因为偏远地区拉线成本高,地震频繁又易使电线断掉,两者加在一起可以让电力系统与周围环境保持独立。落实这样的做法,或许能为「非核家园」的理想自圆其说。
进入能源领域的LED 大厂投入较小厂更适合
LED早年曾经被半导体界大老认为「没什么好做的」,这20年来LED技术不断改善和应用面持续扩增,确实让许多人跌破眼镜,也让半导体大厂回过头来投入。
以技术层次来看,LED和LD可以说是姊妹,都使用化合物半导体,加上原本使用于微波元件的砷化镓,三者都是采用MOCVD的设备,致使MOCVD制程成为台湾技术优势,光是设备就有300台,使台湾拥有全球密度最大的MOCVD设备;这样的优势也写下台湾LED技术持续精进的发展史。不具备LED技术,却拥有生产规模的大厂投入,是否对于原本规模就不大的LED业者产生威胁?答案是不会。事实上,LED从指示灯进入到能源领域,市场差异甚大,成为能源产业的一环之后,恐怕也只有大型制造业者才玩得动。
以大陆一个一级城市来说,一/二级道路路灯需求规模达14万盏,三级道路以下路灯总需求量为370万盏;若以台北、高雄来看,规模恐怕都更大,大产业比小产业更适合投入。
那么,原本LED专业厂商应该怎么走呢?第一是利基市场的持续,第二是与新加入的制造大厂联盟,或作某种程度的整并,利用原本PC和半导体的既有产业链,用异业整合集中力量的方式来共同发展。
台湾在LED照明应该要更加一把劲,「半导体照明联谊会」成立了45年,比起大陆的规模来说,落差太大。俗话说「多难兴邦」,或许未来藉由大厂的刺激,可以使台湾LED照明产业的规模快速壮大,不致与大陆差太多。
工业产品不比消费性电子 信赖度是问题
这些大厂多半以消费性电子产品起家,消费性电子的产品特性,一般来说保用期限是3年,也就是说,对可靠度要求不高;不像照明元件,属于工业产品,通常需要35,000小时的保证使用时间。换算一下,若以元件开启时间12小时/天来估算,35,000小时相当于8年!照明元件的可靠度要求较消费性电子高得多。
图说:LED的寿命是可否实现到市场的关键问题,35,000小时是基本要求,必须在1,000小时之内没有衰减才有机会达到;若通过1,000小时的关卡,结(Junction)温愈高,衰减愈快,寿命就愈低;因此要做到结温60℃以下,才有机会将使用寿命拉长。(资料来源:Lighting Research Center, PRI/Troy, NY, USA,石修博士提供)
另一方面,消费性电子产品的使用环境,通常温度在0℃50℃或60℃,然而灯具系统则要求在-30℃60℃,此为合理的工业标准。而且散热必须要有特别的方法才行。
除了温度以外,湿度也是另一个问题,使用塑料封装是否可以挡住湿气?若是曝晒在紫外线之下,又是否能够挡住?
事实上,不仅是照明产业,另外一个当红的领域汽车电子也是一样,运作环境温度需求在-40℃~70℃,同时也须通过QS9000和TS16949的认证;因为汽车的安全性要求严苛,这些认证要求厂商将设计到制造的流程都提供出来,并且包括可能有什么样的问题、如何处理等,届时若零件坏掉了,便可以从资料中查到可能的原因,借以避免重大灾害的发生。
信息电子产业走向微利化,因而厂商纷纷寻找其它商机,然而不管是汽车电子或LED都属于工业标准领域,产品可靠度要求与消费性电子差别甚远。
未来当这些大企业真正成为LED产业的一员时,既有的核心优势如何伸展,便又成为一个努力的方向。过去有一个坏的例子,1980年代,台湾在两片式电话机有了重大突破,原本可以以78年的时光来享用这个好进展,但是在厂商自相残杀之下,3年就把市场做烂,原本30美元一台的市场行情,快速滑落成6美元。像这样杀鸡取卵的例子,在产业中不胜枚举,希望未来LED照明产业不会重蹈覆辙。
以10W为起点 创造自己的专利
LED用作LCD背光源是现阶段的热门话题,LED具备电、无汞、背光厚度可以很窄、色域可以达到105%的NTSC、弧面等优点,应用范围也逐渐由小面积转往笔记型计算机领域;或许23年之后,就会像LED照明一样,逐渐普及开来。这需要倚赖LED芯片的发光效率更提升、价格更便宜,才能让两大应用俱进。
过去台湾LED产业受制于萤光粉问题,被先进国家卡住脖子,致使台湾厂商需要不断去解决、协调该类问题。如今以灯具来看,日、美、德等国在1W5W的封装已经努力一时间,取出效率已经相当不错;然而若使用于通用照明,每颗需要10W以上,整座灯具则需要80W,方能取代250W的普通光源。
有鉴于专利和先进国家已经卡好位的问题,建议台湾厂商可以用10W作起点,创造自己的专利,一方面可以避免跟著别人的脚步再陷入专利问题,另一方面也较快速切入通用照明的需求。
数码控制 LED较传统光源更有发挥空间
传统路灯一打开,全部都会亮起来,若使用LED便可以做数码控制,例如可以设计,68点时可以开启30%,晚一点变成50%,之后增加为80%,直至天黑时全部点亮;清晨时分则相反,先控制80%亮著,接著50%,之后可以只开30%。数码控制使用CMOS制程即可,是台湾厂商的强项。侦测器也可以与LED连用,成为一对,以实现数码控制;这已经发生在部分LED封装厂。
另外也可以做色温控制,早上、黄昏可以给不同的色温,这就不只是工程的问题,而是心理学问题。控制色温需要萤光粉的搭配,是台湾厂商的弱项,不过或许能够结合大陆业者的专长,共同合作。
萤光粉专利恼人 或可与大陆业者合作
台湾只有台大化学系有教授在从事萤光粉的研究,产业就付之阙如。最近大连有一家路明电子在萤光粉领域颇为积极,宣称专利已经超过70个,虽然不清楚有多少比重是基本专利,有多少是延伸专利,不过如此重视专利的厂商,在大陆算是相当少见。
台厂最感恼人的专利,就是日亚化的YAG黄色萤光粉,路明也有YAG的专利,虽然内容和重要性并不清楚,然而也算握有筹码;同时,该公司也发展铝酸盐萤光粉,掺了稀土族,此外在矽酸盐方面也有发展。事实上,稀土族在萤光粉中的角色甚为重要,全世界有47%的稀土族在中国大陆,来源丰富,我们可以去找出来,看看哪里一种元素可以使用于哪里一种LED;这也是机会所在。
白光LED有三种调配方式,一是使用蓝光LED加上黄色YAG萤光粉,然而日亚化的专利数,早期多达280个,现在恐怕已经超过300个,最是台湾厂商不能承受之痛;第二种方法是UV加上萤光粉混合成白光,这种做法较不普遍,但是限制较少,也是白光联盟最支持的做法,厂商不妨藉由与萤光粉厂商合作的方式找出自己的技术方向;第三种做法则是采用RGB来混光,但是成本过高,可行性较低。7,000°K为冷色调,3,500°K为暖色调;虽然以RGB来改变色温相当容易,但是成本太高,因此现实中倾向使用萤光粉来调整色温,希望使用不同的电压来点亮,即可以激发成不同的色温,这种做法成本就低得多。
亮度不够 使用微型聚光斗技术增光通量
LED过去使用于指示灯,对亮度要求不高,往往是:看得到就好;然而逐渐走入照明应用,正是一个全新的开始;这时对于LED的需求,就是大功率和高光通量两大要件。
目前以12mil(0.3mm×0.3mm)的小芯片来说,台湾厂商可以做到50lm/W,绿光则可以做到70lm/W,在LED研究实力较强的中央大学则估计2007年可以做到75lm/W,预期产业界在2008年能够达到此一水平,2010年则可以进展到100120lm/W;由于日光灯的发光效率为80lm/W,届时LED的发光效率已经更胜于日光灯。40mil(1mm×1mm)的大芯片就远远做不到这样的效率,如何满足大功率及大光通量?可以考虑将芯片排成阵列,例如40mil的大芯片相当于9颗小芯片,摆放成3×3的阵列,藉由MEMS技术做成微型聚光斗(SiDB),使得每一颗芯片的光线都从同一个方向出来,而且不会互相吸收,增加取光效率。使用该技术必须与LED很多参数做优化。另外,即使使用大芯片,也可以再使用阵列的方式排列,这样的方式可以不断扩充。
图说:LED排成阵列,并导入微型聚光斗技术,一方面增加光通量,同时亦可达到散热功能。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