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

浅析台湾半导体设备本土化现况及未来

上传人:admin

上传时间: 2007-11-20

浏览次数: 569

以韩国为借镜,政府目前将LCD设备与关键零组件国产化列为产业政策重点项目。其中设备产业自制率的目标是2008年达到50%、产值朝新台币630亿元目标迈进,2010年以后维持自给率至少60%;而设备关键零组件自给率希望由2005年的20%提升至2008年70%、产值达175亿元之目标。

  对照LCD设备产业,半导体设备本土化则是一路走来筚路蓝缕,相较于工业局所公布2005年台湾LCD整体设备(含Array、Cell、Module、Inspection及Automation)自给率达21.96%,2005年台湾的半导体整体设备自给率还不到15%,一来一往之间,发展较久的半导体本土化是远不如LCD本土化,然而问题在哪里?业者与政府需做哪里些方式因应呢?台湾半导体设备本土化现况及未来发展情形又会是如何呢?均将在下文讨论之。

  独特的专业分工模式 引领台湾IC产业向前冲

  台湾IC产业在历经了30多年产、官、学、研界的共同努力下,目前实力在全球IC 产业已具备了一定的地位,2005年是仅次于美、日的全球第三大IC 生产国,IC产品产值达151亿美元(约新台币4,989亿元)。台湾IC 产业与国外最大之不同点是在于专业分工的产业结构,因为在快速变迁的产业环境,以及与日渐增的扩大资本设备投资下,台湾独特专业分工模式,比起国际大厂,相对地符合产业趋势需求。

  目前国际大厂多以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甚至系统产品等上、下游垂直整合的经营方式,然而台湾则是选择采取上、下游垂直分工的经营型态,在集中资源于单一产业领域之术业专攻模式进行下,也确实获得相当好的成效。

  以台湾的专业分工体系来看,截至2005年底为止,台湾共有268家IC设计公司、8家晶圆材料业者、4家光罩公司、13家晶圆制造公司、33家封装业者、35家测试业者、15家基板厂商、19家化学品厂商以及4家导线架生产厂商……等。

  如此庞大且绵密的外围相互支持厂商,让台湾以1个虚拟上下整合产业链与其它国家竞争,设计部分,台湾设计业蓬勃发展,家数与产值(为新台币3,200亿元)皆仅次于美国;晶圆制造部分,晶圆制造业靠著晶圆双雄在全球持续雄霸(2005年台湾晶圆代工市占率72.4%)以及全球第二大的DRAM业者加持下,产值已达新台币5,874亿元;下游的封装测试业也因上游优异的制造与代工能力,产值居于全球第一,为3,052亿元。

  就产品面而言,DRAM、SRAM等产品因进入市场较晚,已由美、日、韩等国占取先机,但仍有第二的优异表现;Mask ROM则由于国外大厂接连退出,而使得台湾于近几年皆独占全球第一的地位。

  然而就在号称是半导体王国的我们,12寸晶圆厂故乡的口号下,晶圆制造的所需的关键设备的掌握度却远远的落后其它先进国家(欧美日韩)。根据半导体协会SEMI统计,2006年半导体设备需求达388.1亿美元,其中台湾地区超越韩国,达69.7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二。

  看似美好庞大的市场,其实台湾业者大部分只能在后段封测设备(占整体市场21%)上分得一杯羹,但是在前段关键制程设备,能够有所发挥的业者却少之又少(主要为汉民以及沛鑫2家业者)。

| 收藏本文
最新评论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