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民以食为天」的观念源远流长,道出了食物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此观念放诸四海皆准。随着全球人口持续增长,在可耕作面积有限情况下,人类利用科技开发出各种农业与耕作技术,想办法解决粮食供给的问题,而”植物工厂”正是近年来热门话题,它解决了气候、地理、空间…等影响与限制因素,成为提供人们的植物食材来源之一,而稳定与高质量的特质更可以做到「食以安为先」,食安关乎每个人的健康和生命,能否保障食品安全,让人吃得健康、安全,对老百姓来说就是“天大的事”。
植物生长几个要素: 阳光、水、空气与温度,植物透过光合作用转化成生长发育所需的化学能,驱动植物各个部位组织的生长与发育,而这些生长要素正是植物工厂中所调控的重要参数。
植物光生理
本文由植物光生理的角度切入,针对人工光源部分,探讨LED在植照应用的利基。
所谓植物照明需要的光质、光量分别指光的颜色(波长)、照射强度、给光周期与累积总光量,植物体内不同色素分子吸收不同的波长,例如大家熟知的叶绿素吸收光子进行光合作用,形成ATP和NADPH化学能,其他尚有受到红光与远红光影响的光敏素(Phytochrome),受蓝光影响的隐花色素(Cyrptochrome)与向光素(Phototropin)……等,调控着植物种子的发芽、生长与分化、叶绿素的移动与发育、气孔开合、开花的诱导、色素的合成、酵素的活化、蛋白质的合成…等各种生理现象。
Source: Sullivan and Deng(2003) Developmental Biology 260: 289-297.
植物经过数亿年的演化,发展出众多物种,对于光照特性主要分成长日植物(Long-day plant)、短日植物(Short-day plant)、日中性植物(Day-neutral plant)三种,另外还有双重日长型、长短日型、短长日型。下图解释照光周期的长短对开花影响,可以得知临界暗期的影响比临界日长更重要,也就是长夜植物开花由暗期长度决定,非照光时间长度。
除了光周期的影响外,上图也说明不同波长的影响,无论是抑制短日照植物开花,还是促进长短日照植物开花,可利用660nm红光(R)处理。如果红光处理后再以730nm远红光(FR)照射,红光夜中断作用就被远红光抵消,由此可知光敏素亦参与了植物开花的诱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