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旭亮:打响LED淘汰赛
摘要: LED将步光伏行业后尘,走上不归路么?作为领军公司勤上光电的创始人,这位粤商在充分反思、复盘后,却看到了光明。他想做的是这个行业的“联发科”。
在政府的推动下,市场也在发生变化。于一哄而上的乱局中,产品的成本和价格的下降幅度也出现倒挂。熊映翔算了一笔账,2006年,德士达刚量产时,一盏灯每瓦的成本20块,现在只需12块左右,而150瓦的灯具出厂价6年前要5000元,目前只需2200块左右。对于下游企业来说,这无疑是雪上加霜。而上游芯片的价格在2011年出现跳水,低端芯片最高降幅达60%。
扩张倒闭两极化
“2013年,LED行业淘汰将加速。”李旭亮认为行业内还将倒下大批企业,但他坚决否认LED会重蹈光伏行业覆辙的说法,“LED和光伏不同。”
在公司内部,李旭亮经常提到苹果公司的工艺设计,这也是其比较光伏与LED的着眼点之一。他认为光伏太阳能产品“能发电就行,无需漂亮”,但 LED应用产品则可以通过“科技+艺术”的方式提高附加值。且LED产品除了面向企业级市场,普通消费市场是广阔的蓝海,进入千家万户从而逐步脱离政府这个单一需求市场,但光伏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仍将依附于政府采购。
他经常提的另一个比喻是,犹如数码相机代替胶片相机,未来LED灯也一定会代替传统照明产品。这一趋势似乎也得到了传统照明企业的呼应。2012年12月底,LED芯片生产企业德豪润达与传统照明龙头企业雷士照明互持股权,试图整合LED技术产品与渠道资源。
行业整合开始,同业竞争加剧。李旭亮坦承,雷士照明有强大的渠道优势,但他同时称,LED不同于传统照明产品,“我们在这个领域已有多年技术和经验积累,想超越很难”。
除了经验,他的底气很大程度上源于其目前正在实施的一个宏伟计划—工厂“孵化”计划。2012年,当部分企业难以生存的时候,他却从中看到了机会,趁势展开“大鱼吃小鱼”游戏。但这项工厂“孵化”计划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收购或参股,而是通过战略合作,不直接投入资金,只在全国寻找有潜质的企业,进而提供技术、配件、标准等一整套解决方案。
他正在和国内200多家企业谈判,2012年就已与20家公司达成协议。李旭亮的终极目标是做LED领域的“联发科”—由单纯的LED应用产品制造商转身为整套解决方案提供商,打造“交钥匙”工程。
有意思的是,这样的选择背后,隐约再次出现地方政府的影子。各地基于GOP考量,对于节能减排产业的扶持均偏向本地企业,从而形成一定的地域壁垒。而工厂“孵化”计划则巧妙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合作企业甚至不使用勤上光电的品牌,而是创建自己的独立品牌。
李旭亮说他是一个商人,每一分钱都争取花在刀刃上。不会去一掷千金扩建工厂,也不会拿出真金白银收购同业。只是想以一个最轻的方式,通过提高勤上光电的实际市场占有率,从而提高市场议价能力。
“2013年,对于一些中小企业来说是挑战,而对于品牌企业则意味着机会。”在LED行业大动荡中,李旭亮霸气十足。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