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旭亮:打响LED淘汰赛
摘要: LED将步光伏行业后尘,走上不归路么?作为领军公司勤上光电的创始人,这位粤商在充分反思、复盘后,却看到了光明。他想做的是这个行业的“联发科”。
LED产业突飞猛进的背后,是资本的暗流涌动和政府的推波助澜。李旭亮带领勤上光电曾在2008年试图冲关上市,不过最终搁浅。但这并不影响一级市场,生产LED芯片的上游企业晶科电子总裁肖国伟告诉记者,“那两年,经常有投资机构找上门来谈投资。”2010年,他最终接受了王功权带领的鼎晖投资的资金。当时,LED与光伏被称为最受资本欢迎的两大行业。
与此同时,政府也在不遗余力地推动LED产业发展。尤其是广东,2009年推出“十城万盏”计划,一时间,这个制造业大省涌现出上千家LED企业。同年,晶科电子收到广州市政府邀请,开建生产基地,面积由原来的3000多平方米增至3.5万平方米。
李旭亮身处其中,却有清醒的认识,他说,“没有哪个国家会像中国一样,一个行业瞬间出现上千家企业。”
快速“催肥”导致的产能过剩必然为行业的不良反应埋下了伏笔。
政策市陷阱
2011年年底,李旭亮带领勤上光电再次冲击资本市场,成功登陆中小板。如今他承认“这种模式就是专门为上市量身定做的”。
他口中的模式即合同能源管理模式(EMC),用减少的能源费用来支付节能项目全部成本的节能投资方式。这也是目前大部分LED企业采用的模式。
正如当年李旭亮铺展渠道的艰辛,在传统照明灯称霸时代,因价格高,质量参差不齐,普通消费者对LED灯并不认可。因此,这些企业的主要订单来自政府。在发展新能源政策和节能减排压力的双重推动下,各地政府大力推动公共照明改造。
这是一项耗费巨额资金的工程,李旭亮称,近期解禁的数亿元加上4亿元公司债,如果进展顺利,一年就用完了。而这仅是一家公司,很显然,政府的财政自然无法在短时间内快速支付如此庞大的工程款,企业只能先行垫付相应成本,从而造成资金流压力过大。EMC的推广则稍微降低了回款风险,一般以5年为周期,以节省下来的60%电费支付。近几年,该模式也复制到商业照明领域。
毫无疑问,这样的市场构成和发展模式,没有强大的融资和议价能力,企业将举步维艰。这就不难理解李旭亮为何轮番要向资本市场发起冲锋。
如果说他是幸运儿,那么很多企业却难逃倒闭和转型的命运。这是一个与光伏一样,典型的以政府主导发展的产业,投资生产与市场需求均由政府驱动。很大程度上,地方政府的过度关怀导致了某些企业的盲目扩张,光伏龙头企业江西赛维的故事就是前车之鉴。
无独有偶,在LED行业,同样的故事也上演多时。地方政府除了以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外,更是投入真金白银。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2010年前后,广东某地级市,一些LED芯片制造企业每购买一台1300万元左右的MOVCD设备,政府最高可补贴达1000万,少者也六七百万。而从上市公司的财报中,也可窥见一斑,比如三安光电,三季度利润6.67亿元,补贴高达3.28亿元。一旦政府减少补贴,而市场拓展能力依然不足,后果将是灾难性的。正如李旭亮所言:“没有哪个产业仅仅靠政府能够做大做强的。”
更大的困局在于,政府一面强力推动企业扩张,一面给出的订单又捉襟见肘,这与光伏产业大启动时如出一辙,因此逐步出现僧多粥少的局面。“需求不断向品牌聚集,中小企业抢不到订单,无法支撑正常经营。”李旭亮说这是最直接的结果。
资金和订单的双重压力,再加上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导致的市场普及放缓,逼迫部分企业开始转型甚至倒闭。德士达于2010年转型商业照明,而 2011年,同城的亿元级企业钧多立老板的“跑路”则引发了市场对LED企业倒闭的关注。深圳市LED行业协会数据显示,仅深圳,当年就有80多家相关企业破产。2012年,LED企业倒闭更是不断见诸媒体。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