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丁照明网首页| 绿色| 检测认证| 古建筑| 道路| 酒店| 店铺| 建筑| 家居| 办公| 夜景| 娱乐| 工业| 博物馆| 体育| 公共 登录 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产业分析 > 正文

诺贝尔奖追捧背后的"五大"反思

2014-10-10 作者:Breeze 来源:阿拉丁新闻中心 浏览量: 网友评论: 0

摘要: 而以“3名获奖者发明的蓝色发光二极管(LED),帮助人们以更节能的方式获得白色光源,依据这一原理问世的LED灯将点亮整个21世纪”的主题文章充斥于业界媒体的头版头条。在赞誉声四起的时候,笔者不禁要反其道而行之,看一看在诺贝尔奖受到照明人如此厚待追捧的背后,有哪些值得我们反思的地方。

  自10月7日,3名日本出生的科学家因发现新型节能光源而获得2014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以来,尽管中国人榜上无名,但本着科学无国界的精神,中国照明业界依然一片赞誉之声。而以“3名获奖者发明的蓝色发光二极管(LED),帮助人们以更节能的方式获得白色光源,依据这一原理问世的LED灯将点亮整个21世纪”的主题文章充斥于业界媒体的头版头条。在赞誉声四起的时候,笔者不禁要反其道而行之,看一看在诺贝尔奖受到照明人如此厚待追捧的背后,有哪些值得我们反思的地方。

  反思一:研究与实践从不分家,他们的曾经很精彩

  3名获奖者分别为85岁的日本明城大学教授赤崎勇、54岁的名古屋大学教授天野浩和60岁的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巴巴拉分校教授中村修二。这3名科学家获奖,可以说是在意料之外,也可以说是在意料之中。翻看他们的研究经历,不能不对我们有所启示。

  1973年,当时在松下电器公司东京研究所的赤崎勇最早开始了蓝光LED的研究。后来,赤崎勇和天野浩在名古屋大学合作进行了蓝光LED的基础性研发,1989年首次研发成功了蓝光LED。而中村修二当时任职于日亚化学工业公司,他的实用化研究让该公司于1993年首次推出LED照明成品,从而引发了照明技术革新。

  从他们的研究经历可以看出,这三位科学家的蓝光LED首先在企业进行的,而我国不少科研人才却缺少这样的流动,一旦进了大学进行试验研究,就很难到企业进行实践,而选择企业与市场,也很难静下心来一心一意进行试验研究。所以我们从这三位科学奖身上可以知道研究与实践是从不分家的。

  从诺奖这件事情上,我们看到的更深的层面是社会人才管理和服务机制的纵深问题。国外,在科研上面有重大建树的人,往往就会成为企业、机构抢手的人才,几乎不会有身份的束缚,这种以“科技成果为先导”的机制会激励人才,使企业更加重视科研成果。国内目前现有的体制、身份层次阻碍人才流动,并不能有效激发整个社会产学研相结合;技术人才和研发在企业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人才和研发的缺失是中国企业的一个软肋。

  反思二:“政府依赖症”拖累行业发展 企业才是发展根本

  据了解,日本松下电器公司东京研究所在1973年就开始了蓝光LED的研究,日亚化学工业公司1993年首次推出LED照明成品,终于有了今天的LED灯,获得2014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不难看出我们企业和日本等发达国家一些优秀企业的差距。

  新世纪LED网曾对业内照明企业做过技术研发投入的相关调查,笔者发现我国企业在技术研发上的投入普遍不超过20%。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近年来,我国政府财政性科研经费连年大幅增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总量达10298.4亿元,增长18.5%,总量居世界第三,投入强度在新兴发展国家中居领先地位。

  以上数据可以看到,我们虽然很重视科研,但很多时候,与日本企业重视科研相比,我国政府在财政投入上的力度远远大于企业投入力度。中山大学教授杨中艺认为,政府出钱的有两类:一是基础研究和战略性研究,比如支持国家实验室的建设和使用;二是与公共利益有关的,比如医疗卫生、能源保障。如果仅仅是应用于经济领域的科技研发工作,大部分都应由企业自己去做,坚持市场导向。

  企业主导科研,往往会根据市场需求,因而具有很强的针对性、适用性,而政府主导的科研项目,一旦监督管理跟不上,那么有的科研就会成为一些人骗取资金的渠道。有的时候政府对科研很是热心,但是没有企业的参与,往往只能是一头热,难以发挥作用。科研要走向市场,关键还在于企业。

  反思三:你知道诺贝尔奖,但你了解蓝光LED吗?

  得知高亮蓝光LED获诺奖时,笔者的第一反应便是曾经甚嚣尘上的蓝光危害的问题,不禁纳闷,怎么被大众解读为有危害的蓝光摇身一变成为受全世界追捧的蓝光LED了?我想,与笔者有相似疑问的大有人在,因为LED现在面临的一大难题是如何“落地”,老百姓因为不了解LED,所以LED的普及迟迟未能尽如人意,对于此次蓝光LED获得诺奖,如此大的“落地”宣传点,所以当大众媒体在大笔墨渲染蓝光LED的划时代的意义时,作为照明业界的专业媒体以及资深专家们,此时此刻,更应该扮演“引流”及“授业解惑”的角色,而不是一味的随波逐流。盲目追捧。

  当然,对于两者的区别,笔者请教了中国照明电器协会副理事长陈燕生先生,陈理事长告诉笔者:这是两个概念。发明蓝光本身是对科学界的贡献,没有高亮蓝光的就不会有现在通用的这种白光技术,LED就没办法进入到照明领域。所谓的蓝光危害的意思是,白光是由三基色(RGB)红绿蓝三种颜色构成的,如果蓝光的成分比例过多,或者蓝光泄漏这样才会对人体生理造成伤害。现在建筑照明标准要求色温最好不要超过4000K,假设大家都遵循这个标准来做,就不需要考虑蓝光了。但是,色温过高,可能会产生一些其他问题。

  最后,笔者想说,对于蓝光LED本身,值得我们去研究和学习的还有很多,不论你是物理爱好者还是照明从业者,多去了解和学习蓝光LED的发展和应用史才是对诺贝尔奖获得者最大的敬畏。

  反思四:坚持初心研究,不要忘记你最想做的事

  名古屋大学的赤崎勇教授,他是今年三位获奖人中年纪最大的,85岁了。他在35岁才获得博士学位,快40岁的时候才研究蓝光LED.直到他60岁,赤崎勇与其团队才在蓝光LED上取得突破。因此,坚持初心研究,不要忘记你最想做的事 。

  有人说,“做到”与“得到”之间只有一步之遥,但是这一步之间的距离却十分遥远,那么如何做到,赤崎勇强调了研究团队的执着精神。他坦言,不少人之前对他说,他的研究在20世纪结束时也不会取得成果,“但我决没有这么认为……我只是一直在做我希望做的事”。

  中国照明电器协会副理事长陈燕生则告诉我们要“静下来”:任何事情不是说靠热情、跟风,狂热,而是要踏踏实实的执着,静下心来,中国人往往喜欢跟风,然后真正静下心来不受外界的干扰诱惑,踏踏实实的做事,才是行业之福,成功之路。

  反思五:“奖项崇拜”不可取 科学家才是焦点所在

  在某种意义上,从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以来,人们对蓝光LED的追捧不如说是对诺贝尔奖的追捧,众所周知,蓝光LED的发现至今已有25年,而蓝光LED应用到照明领域也已十几年,在这十几年的漫漫长路中,蓝光LED虽然被业内人士所推崇,但是远远及不上诺贝尔奖物理学奖揭晓以来的提及率及追捧度,我想,蓝光LED也沾了诺贝尔奖的“光”,过了一把“明星瘾”。  

  然后,笔者对这种以奖论功的“奖项崇拜”十分痛心,在此时此刻,在全世界都为之欢欣疯狂之时,业内照明人更应该静下来想一下,我们的目光是否应该从奖项转向获奖者本人。你也许知道中村修二的“国籍之谜”,但你是否知道他在发明了蓝光LED后,又是如何挑战另一难题的,制造出坚固紧凑的氮化镓基绿光激光器,填补“绿光空白”的吗?;你知道中村修二与日亚化学的官司始末,但是你知道他其实是个名副其实的"二"货吗?

  正如南京工业大学电光源材料研究所所长王海波先生所说:诺贝尔奖只是一个奖而已,它所带来的只是大宗的一个荣誉,一个光环,真正LED能不能够发展,我们企业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是靠我们每天的工作来决定的,这个从狭义来讲,奖项给我们什么也带不来。

  早在唐朝,唐太宗就以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中国LED距离诺贝尔奖还有多远?也许从抛出这个问题开始,中国LED就丧失了自足的力量。如果LED要树立一个标杆,那奖项绝非排在第一。但是笔者认为,随着中国的自信与创新力不断增强,也许有一天,属于我们中国LED人的诺贝尔奖到来的时候,我们也能荣辱不惊的坦然接受并且面对一切的“糖衣炮弹”。

凡本网注明“来源:阿拉丁照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阿拉丁照明网,转载请注明。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
| 收藏本文
最新评论

用户名: 密码:

本周热点新闻

灯具欣赏

更多

工程案例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