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D照明市场大“厮杀”即将开战?
摘要: 除了规模效应外,技术进步对LED产业链上中下游成本的下降,也有促进作用,每年新的专利不断涌现,新的工艺不断出炉,使得产品的售价不断走低。此外,则是价格战的因素,从2010年至今,大部分企业的毛利都呈现出下降趋势……
“有100家工厂倒闭,会有120家工厂注册。”佛山照明协会会长吴育林评价说。
照明产品的个性化是其另外一个特点。“照明产品种类繁多,款式各异,有些消费者为了满足特殊建筑物的照明需求,或者是营造不同的氛围,甚至有个性定制需求。”广东光亚照明研究院总监刘俊说。
这使得照明企业标准化、大规模的生产存在一定难度,但也给了中小企业生存的空间。李全也认为,小企业在一些定制需求和个性化需求方面,还是有些优势。
中国照明电器协会副理事长陈燕生在 《对中国照明电器产业未来发展的思考》一文中提到,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照明产品的生产大国,2008年照明企业数量约1万家。
如果再加上未被统计进去的小微企业,我国照明相关企业的数量可能更多。仅以中山古镇为例,来自当地政府官网的数据,全镇拥有灯饰及其配件工商企业1.27万家,其中灯饰商户7497家。
大量分散的状态使得这一行业无法进入垄断阶段。“传统的照明灯具会越做越复杂,这是由传统五金的生产方式决定的,它有铣床、车床这些东西,会用各种花色去做,非标准化很严重。”梅志敏说。
事实上,LED行业从2011年就开始洗牌,陆续有一些企业倒下,但总体数量仍旧庞大。
“洗牌这个东西,谁说弱的一定会死掉?”鸿利光电董秘邓寿铁在接受该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弱的也可能会变强,也不排除有些企业能够找到市场的特点,成长得很好。
不过,梅志敏认为,LED行业跟传统照明行业还是不一样。LED是电子类产品,标准化程度会很高,比如传统的筒灯,可能有上千个款式,但LED绝对不会做出上千个花样来。“传统时代产品的集中度很小,LED时代产品的集中度将提高。”
消费者不会过分看重照明品牌,也是集中度难以大幅提升的一个原因。“大家更多地关心设计、款式和价格,至于品牌因素,可能就放在了次要地位。”刘俊认为。
从消费经验来看,一般贵重物品或者快速消费品,比如奢侈品、汽车、家电、洗发水、奶粉等,品牌因素对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会产生更大影响,而照明类产品的品牌驱动力较弱。这种特性使得大量中小企业能够获得一定成长机会。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