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丁照明网首页| 绿色| 检测认证| 古建筑| 道路| 酒店| 店铺| 建筑| 家居| 办公| 夜景| 娱乐| 工业| 博物馆| 体育| 公共 登录 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产业分析 > 正文

光污染:美丽外衣下的环境杀手

2012-03-22 作者: 来源:中国国际地理网 浏览量: 网友评论: 0

摘要: 玻璃幕墙反射眩光带来的是“白亮污染”,亮度过大的夜景照明是“人工白昼”,娱乐场所的彩色光源构成了“彩光污染”。面对日益严重的光害,我们难道又要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自古以来,人们就向往光明,希望以灯光扫去夜晚的寂寞,延长白天的喧闹。现代社会,光照的不合理使用带来了一种可怕的灾难——光污染。玻璃幕墙反射眩光带来的是“白亮污染”,亮度过大的夜景照明是“人工白昼”,娱乐场所的彩色光源构成了“彩光污染”。面对日益严重的光害,我们难道又要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

  关注气候变化和能源问题的同时,“地球一小时”行动也是在对光污染说“不”

  当许多中国人为美丽城市夜景感到骄傲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到:这些所谓的“不夜城”恰恰是中国光污染的重灾区。打造“不夜城”的并非只有北京和天津等大城市,就连一些中小城市也在纷纷追逐白亮工程。比如江苏某经济欠发达县投资一亿多元建设景观照明系统,甚至不惜高价从国外购买豪华照明灯具。夜幕降临后,商场、酒店上的广告灯、霓虹灯闪烁夺目,令人眼花缭乱。有些强光束甚至直冲云霄,使得夜晚如同白天一样,即所谓的“人工白昼”。生活在“不夜城”里,人们夜晚难以入睡,人体正常的生物钟被打乱,导致白天工作效率低下。此外,城市内部生物多样性的消亡,很大程度上也是拜“不夜城”所赐。

  航拍京津“不夜城”2010年12月,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官方发布了一幅令人吃惊的太空照片。国际空间站的航天员将镜头对准了中国华北地区。照片中,北京和天津的城市夜景一览无余,道路照明轮廓十分清晰,夹在两城之间的廊坊以及东北部几个开发区也有明亮的灯光。图中黑色区域主要是农田。供图/NASA

  改善城市形象的初衷或许可以理解,但老百姓是否真的需要这些“不夜城”?以河南郑州为例,该市自2002年以来开始重金打造不夜城,没想到一开始就遭到了质疑。数据显示,自2002年实施夜景照明工程以来,郑州共有1100余幢沿街单位楼体实施亮化改造,夜景灯总数达13万盏,轮廓灯覆盖长度达到34万米,用电量惊人。至于这项工程的目标,竟然是“连成线、亮成片”。从这里,我们似乎看不到任何科学规划和低碳理念。

  笔者通过采访专家获悉,在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中,照明规划仍然处于无序状态,这就导致了夜景照明光线混乱、照明效率低下。2010年,广州市为举办亚运会而兴建了珠江两岸光亮工程。完工还不到一年,该市2011年6月又计划投资1.5亿元对工程进行升级改造。因市民反对,投资缩减至不到4000万元。此前,位于广州珠江新城的地标建筑——“广州双塔”的灯光装饰工程,也因创意平庸、色彩堆积而遭到质疑。

  在美国大片中,我们常常看到灯火辉煌的纽约市中心。在电影画面的影响下,我们曾误以为:纽约是一座不眠的城市。直到后来,我几次到美国出差才明白了真相:纽约市对夜间照明设计和规划有着严格的规定,像霓虹灯这种设施只允许集中建在时报广场周围,其他地方要么不允许出现,要么对面积和亮度进行限定。在时间上,纽约并非每天都是一种表情,只有在节假日才会出现灯火通明的景象,而且凌晨两点后必须关灯。站在帝国大厦可以俯瞰纽约全城,只见中心商业区有一大片亮光,四周很多地方是黑漆漆的一片。此时的我有些错愕,因为这不是我们想象中的世界大都市。

  当国际上的城市开始摒弃“不夜城”思维的时候,国内大多数城市还在不惜重金打造一座座“不夜城”,实在令人痛心疾首。在城市管理者眼里,它们甚至被标上了一个美好的标签——造福百姓的亮化工程。现在,我们不难发现:比光污染更加可怕的是,城市亮化工程中的长官意志和顽固的“不夜城”思维。正是由于这种奇怪思想的作怪,本应该利国利民的公共照明,彻底变质为“光污染工程”。有发达国家的前车之鉴,中国在光污染的防治问题上,本来具有吸取教训、借鉴经验、少走弯路的后发优势,但实际情况却令人遗憾。在光污染领域,我国很多方面都是空白一片:没有专题性研究成果、没有权威性法律法规、没有光污染监测方法、没有行之有效的监管。国际社会日益重视光污染的大背景下,中国的光污染问题非但没有被提上政府工作日程,反而有可能重新陷入“先污染、后治理”的境地。

凡本网注明“来源:阿拉丁照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阿拉丁照明网,转载请注明。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
| 收藏本文
最新评论

用户名: 密码:

本周热点新闻

灯具欣赏

更多

工程案例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