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义:LED研发之路 十年磨一剑
摘要: 张国义与半导体照明产业间的缘分还得从一种神奇的物质“氮化镓”材料说起。氮化镓单晶体,人们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有天然GaN晶体材料存在,它必须在实验室才能获得,作为一种直接带隙材料,与AlN, InN共同构成组分三角形,可以合成三元系的InGaN,AiGaN,和四元系的AlInGaN材料,可制成高效蓝、绿光发光二极管和激光器,并可扩展到白光,将替代人类沿用至今的照明系统。
记者:您在科研化的道路中,是如何准确预测未来产业发展路线并为之不断付出的?
张国义:选择研究哪一个方向,需要对整个行业国内外的发展有比较透彻的理解,然后再做出决策,这就是一个战略性的决策,如果自己选择的道路做了很多年但最后发现此路不通,那么多年的努力就会付之一炬。
记者:那您一般是通过何种途径得知国内外产业发展最前沿信息的?
张国义:文献上的信息会比研发要晚半年,国际会议上的信息会比较前沿。我们比较注重展开国际合作交流,在这方面北大做得非常多的,国际上有四大氮化物半导体的国际会议我们已经举办过两个,2015年超千人的国际氮化物半导体国际会议(ICNS)也将由我们举办,会议将提供丰富的信息。像国内的中国国际半导体照明论坛我们也会积极的参与,关注产业发展态势及趋势。
记者:您认为半导体照明产业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是怎样的?
张国义:LED真正发展到老百姓都能用的时候,LED技术应该像傻瓜相机似的,不能总占领高技术领域,而最后一定是一个生产型的技术,所有的设备,一般工程人员都能操作,成本也能真正降低到老百姓能够接受的程度,这也是半导体照明的发展方向。
记者:随着产能的释放,您认为未来半导体照明企业的赢利空间在哪?
张国义:目前很多人都担心产能过剩,我认为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市场扩展的程度,如果市场不能打开,产能过剩是必然趋势。目前,核心的问题是降低成本。未来半导体照明企业要有一个心理准备,随着利润空间缩小,企业要多在规模和经营管理上下功夫。
记者:您认为未来十年中国半导体照明产业在上游材料方面应该在哪些方面进行突破?
张国义:上游的材料主要有三大块:高纯氨、衬底、有机源,我感觉衬底和有机元会协调发展,南大光电在有机源方面的投入力度很大,现在高纯氨在整体上发展还不太够,进口的比重比较大。有两种解决途径:第一种是做高纯处氨的厂家直接将纯度提纯到7个9,第二是发展终端纯化技术,减轻高纯氨企业的压力。
记者:随着市场的扩大,衬底会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么?
张国义:供不应求的现象不会出现:第一,目前生产蓝宝石衬底的企业越来越多,很多企业的产能并未得到释放;第二,新产品的研发进度在不断加快,随着硅衬底技术的成熟,会将很大一部分的蓝宝石衬底取代;第三,复合衬底也是今后发展的一大趋势,所以不会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反而价格会有一个很大的下降空间。
记者:在设备的研发方面您有些怎样的建议?
张国义:中国大陆新一轮买设备的趋势在延缓,研发设备的厂家在增多。我认为能不能做好,关键看有没有创新的理念,与德国与美国的设备在原理上、设计上都能有所区别,避开专利,此外还要有雄厚的资本实力。企业最终能否赢利,也得看研发出来的设备是否优于现有的设备,要不也只能是一种浪费。
记者:您认为未来十年市场的渗透率主要取决于什么?
张国义:2015年前将主要取决与政府的扶持,扶持的力度大,那么市场将会发展很快,如支持力度小,打开将会比较慢。而之后,则是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成熟,走向标准化,渗透率会自然而然加大。
记者:您认为中国半导体照明产业最关键的是什么?
张国义:抓两头带中间,一是向高端外延芯片发展,注重技术的提升,这决定了我们国家在未来是制造大国还是制造强国。目前无论是在哪一个领域上,我们都没有称得上国际领先的技术,那么必须有选择性的在某些方面进行突破。二是市场决定了这个行业是健康发展,还是倒闭一批企业。如果市场起不来,中国不用到“十二五”末,就会倒闭一大批企业。如果市场发展起来了,技术上不去,也只能是给国外企业创造机会。因此政府应当同时注重技术提升和市场开拓两方面的投入。《半导体照明》杂志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