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革命”华丽转身 深度隐忧暗藏危机
摘要: 5月10日,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稀土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国22条”)。总结了2005年以来几大部委对稀土产业的整合措施,从行业准入、开采生产、出口配额、价格调控、生态环保等方面明确了指导原则,提出了稀土行业持续健康发展格局时间表——1~2年建立,再用3年完善。紧接着,工信部稀土办公室设立,国土资源部、工信部、商务部等分别召开全国性调研及会议,进一步落实“国22条”。
福祸相伴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稀土企业的无序竞争造成了稀土价格长期处在白菜价、猪肉价的水平。
“有一些地方企业还有私营企业用高薪把国营大厂的总工程师和高级工程师挖走,全国一下子就建了100多个稀土分离厂,每年的产能超过15万吨。而全世界的需求量才10万吨,供大于求,价格也就下来了。”已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徐光宪回顾起那段历史非常痛心。
极低的利润空间导致开采企业不得不去抢夺资源,掠夺性开采,以不断刷新的产能来维系薄利多销的运营模式,致使中国稀土储量急剧下降,占世界的比重从最初的90%急剧下降到目前的30%;低价形成了所谓的“低价竞争优势”,导致了外国稀土开采、分离产业关闭,习惯性依赖中国,同时构建自己的战略储备库;低价也导致了对稀土资源珍稀性认识不足,引发了严重的采富弃贫、滥用稀土产品等问题。
针对低价对稀土产业的影响,北京大学稀土材料化学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严纯华建议,有必要通过控制资源和低端产品出口促使价格上扬,从而刺激国外企业恢复本国稀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张安文也认为,稀土的价格除了包含基本的成本外,更应该把开采、冶炼分离产生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考虑得十分充分并摊入相应成本。
“高价时代来临后,从采矿到冶炼分离企业都千方百计在提高稀土的利用率,有利于提升稀土应用产品的规格档次。”张安文举例称,过去箱包厂都在使用永磁材料做扣子,“现在这个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然而,涨价终究是一把“双刃剑”。
随着高价时代的骤然来临,困扰稀土行业的一些问题得到了改善,但新的问题也如期出现了。如今,诸如节能灯、风机制造、核磁共振等应用企业对价格上涨叫苦不迭。
中金公司的一份研究报告就表明,风电机组厂商的代表企业之一金风科技(002202,股吧)已饱受永磁价格上涨之困。作为风电机组的重要原料,永磁材料现货价格的近十倍攀升,相当于让每台1.5MW永磁直驱机型成本每千瓦增加400元。
使用稀土发光材料的三基色节能灯是国家重点推广节能产品,此前,稀土材料在其成本中的比重仅为10%,如今随着发光材料10倍乃至更高的上涨,稀土材料的成本比重已攀升至70%。“价格每天都在变化,关键还买不到。”
买不起或买不到稀土发光材料的节能灯企业开始恢复使用价格便宜,但节能和环保效果都较差的卤粉发光材料生产;电机制造企业买不起稀土永磁材料,又开始使用能耗大、体积大的硅钢片;原来成本就相对较高的稀土储氢电池现在更加竞争不过锂电池……对于每台机器要使用成吨稀土材料的直驱风电机组、核磁共振机器等产品而言,压力显然更大。
诸多产业因稀土材料使用而得到进步的产业,如今开始出现倒退现象。
进还是退?
对于稀土价格上涨给下游特别是核磁共振、风力发电和发光材料行业带来的压力,包钢稀土总经理张忠也表示认可。但他觉得,今年下游企业一定能接受并逐步消化涨价带来的影响。
中国稀土协会筹办负责人王彩凤则认为,目前荧光灯、储氢材料用稀土量均在下降,随着技术进步也有不少材料被不断替代。她还告诉记者,国外会有更多的稀土矿重新开张,对此(稀土涨价)不必过分忧虑。
至于风电企业面临的成本困境,据行内人士透露,这早在年初就已被预料。“井喷式”增长造成的产能过剩,使得风电行业已呈泡沫化,价格的竞争激烈势必难以消化原材料的压力,会让一批企业倒闭。对此南京稀土应用学会理事长王仲山的看法是,“就是用成本优势迫使企业升级转型。”
针对稀土价格暴涨可能会对中国目前尚显脆弱的稀土高端应用产业带来冲击,有专家称,有关方面正在研究确定稀土合理的“价格区间”,以支持高新技术的发展。
不过刚不可守,柔不可久。不少专家对稀土价格的骤然上涨势头能否维系仍十分关注。
上涨的势头难以长期维系。“因为下游的需求不足以支撑,这从不少下游企业的观望、囤积乃至‘逼上矿山’等举动中就可知道。”张安文解释称。
作为稀土应用企业的代表,钢研科技集团已经开始涉足稀土开采,中科三环(000970,股吧)还参股了赣州两家稀土原料生产企业。分析者认为,这与确保原料稳定供应不无关系。
“包括高盛在内的国际金融炒家介入,意味着稀土随时有可能从高点跌落下来。届时,中国稀土产业企业将苦不堪言。”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专家表示。
“现在就像一场击鼓传花,何时花落谁手还尚未可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出现骤然下降,也会很麻烦。”窦学宏认为,暴跌一旦出现,将引发行业信誉、产业信心等一系列问题,也将导致人才流失等现象的出现。
工信部新闻发言人朱宏任则希望“稀土应用企业要理性看待和适应稀土价格上涨”。他强调,稀土价格大涨的局面在6月末普遍停止,一些小型贸易商纷纷抛货,个别品种价格有所下跌。进入7月,稀土价格逐步企稳。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