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革命”华丽转身 深度隐忧暗藏危机
摘要: 5月10日,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稀土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国22条”)。总结了2005年以来几大部委对稀土产业的整合措施,从行业准入、开采生产、出口配额、价格调控、生态环保等方面明确了指导原则,提出了稀土行业持续健康发展格局时间表——1~2年建立,再用3年完善。紧接着,工信部稀土办公室设立,国土资源部、工信部、商务部等分别召开全国性调研及会议,进一步落实“国22条”。
2011年在稀土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
5月10日,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稀土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国22条”)。总结了2005年以来几大部委对稀土产业的整合措施,从行业准入、开采生产、出口配额、价格调控、生态环保等方面明确了指导原则,提出了稀土行业持续健康发展格局时间表——1~2年建立,再用3年完善。紧接着,工信部稀土办公室设立,国土资源部、工信部、商务部等分别召开全国性调研及会议,进一步落实“国22条”。
6月13日至14日,前所未有高规格的全国稀土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将稀土行业的整治和加强工作责任到地方政府、部门和企业。
随后,人们看到的是,多家稀土企业停产,上马环保设备;央企攻城略地,稀土资源整合推进神速;欧盟大员及日本经济产业大臣纷纷到访我国,就稀土出口问题“交换意见”;WTO更裁定中国限制九种原材料出口不合规定,剑指我国稀土管制政策。
除此之外,“稀土革命”后的价格狂欢也足以让人铭记今年对于稀土行业的特殊性。
与年初相比,如今稀土精矿、稀土氧化物和金属价格普遍上涨了6~10倍。其中,中钇富铕矿达53万元/吨,应用广泛的镨钕金属已在150万元/吨以上。无论是涨速还是涨幅,都呈现出了火箭般的态势。以氧化铕为例,今年5月上半月报价仅为820万元/吨,如今已超过3000万元/吨。
对于此轮涨势之猛烈,不少人都表示“没料到”。
各执一词
对于稀土价格上涨原因,各界观点并不尽一致。
包钢稀土总经理张忠在7月14日表示,稀土目前的价格并不高,包括轻稀土和离子型稀土在内的稀土价格仍处于上涨通道。据张忠介绍,随着国家对稀土资源税税额的大幅调高以及新的《稀土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实施,包钢稀土的稀土氧化物生产成本出现了高达7倍的上涨。
“下游现在的涨幅是上游的合理反应。”他表示。
作为中国最大的稀土企业,包钢稀土的观点可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稀土上游企业的立场。
对于成本抬升价格之说,多位受访专家均表示认同,但也表示这不是唯一原因。
筹备多年,有望于10月正式挂牌的中国稀土协会筹办负责人王彩凤也将稀土高价的原因归结为三点:政策推动、囤积居奇、成本提高。
中国稀土学会副秘书长张安文则认为,稀土上涨的原因比较多样化。既包括各级政府对稀土资源管控力度的加强,也包括各稀土骨干企业加强了对资源、生产、价格等的管理和整顿。同时他还提到,面对应接不暇的快速涨价,不少企业甚至个人开始囤积稀土;有些企业对价格持续上涨仍有较高的预期,因而有惜售心态。“各种因素的叠加和倍增效应,在涨价惯性得不到抑制的情况下终于酿成眼下意外的高价。以谱钕为例,以为涨到80万-100万元/吨就差不多了,没想到涨到了150万元/吨。”
“现在的价格已经超过了历史最高值的五六倍了,尽管成本确有上升,但不足以支撑这样的涨幅。”中国稀土学会专家窦学宏认为,稀土价格暴涨主要是由于国外储备稀土行为,而国内供不应求,加上流通领域人为的炒作,与“蒜你狠”、“豆你玩”等行业涨价一样,有些贸易商趁机囤积居奇,价格骤然上涨(他称之为“土老冒”)的背后明显有投机因素。
与此呼应的是,目前有报道称,包括高盛在内的不少金融机构都已介入了稀土交易。
7月21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的发布会上,工信部总工程师、新闻发言人朱宏任针对一些境外的媒体认为中国政府操纵稀土价格时表示,稀土价格的回升是稀土价值回归的体现。他解释说,稀土不仅是重要的战略资源,而且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必不可少的重要材料,在世界范围内资源型产品的普遍上涨的今天,稀土不可能再像过去一样卖个土豆价。
这是对稀土涨价的首次正式官方表态。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