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人大代表呼吁应放缓更换LED路灯步伐
摘要: 路灯是城市夜间的守护神,好的路灯设计肩负着三大重任:一是均匀舒适的照明,让驾驶员、行人能看清路面情况;二是提供安全照明,人行道、城市死角不留“黑暗面”,降低夜间治安事故;三是实现节能照明,既要照得好,又要照得便宜。
郑雅琴建议,园林部门和路灯所应充分协调,一方面及时修剪路旁影响路灯照明、过于茂密的树枝树干,另一方面可考虑增高树冠底部的高度,或在路灯下部增加一个小灯,以避过树冠的遮挡。
建议东风路中华灯调反光罩角度
去年,东风路换上了400盏全新的中华灯,每盏灯10个灯头。仔细观察会发现,照到天上的灯光比照向路面的灯光多,不但浪费而且形成光污染。在广州很难看到星星,更别说银河等美丽星空,原因之一就是射向天空的光线太多造成光污染。因此目前照明界都强调光线不要直射天空。
照明专家刘迪强介绍,中华灯的每个灯头中有个反光罩,反射光线营造效果,他建议调节反光罩角度,使照向地面的光更多些。
隧道照明要适当
避免强烈视觉差
在广州的道路建设中,有越来越多的隧道,出租车司机林师傅感觉,“有的隧道太亮了,晚上一进去觉得眼前一白,出来又觉得眼前一黑。”
很多隧道的灯光都存在“斑马线”效果,两盏路灯之间的地带明显变黑。如阅江路上的啤酒博物馆门前,有一条磨碟沙隧道,中段随着路灯一黑一亮,容易让司机产生视觉疲劳。
专业照明杂志《阿拉丁》主编及立平介绍,隧道作为道路上的特殊路段,随着时间的变化隧道外部亮度变化很大,当车辆在驶入、通过和驶出隧道的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的视觉问题。
如果隧道较短,从入口可以看到出口外的亮度很高,形成强烈视觉差,称为“黑框效应”,这时司机对隧道出口的光亮度较难适应;如果隧道较长,当车辆刚驶入隧道时,会感觉出口很黑,甚至无法辨认出口附近的状况,称为“黑洞效应”,而车辆在长隧道中行驶一段时间,接近隧道出口时,由于出口光线和隧道内的黑暗形成强烈视觉差,会看到一个刺眼的“白洞”,称为“白洞效应”。 在长隧道中的“黑洞”和“白洞”效应都容易让司机因为视觉光线的差距而产生判断上的误差甚至影响驾驶安全。如果隧道内的照明调整适度,可以减轻和消除这些视觉差异。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