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低碳转型 CDM模式助力节能灯推广
摘要: 所谓CDM项目,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发达国家缔约方为实现其部分温室气体减排义务与发展中国家缔约方进行项目合作的机制。用通俗的话解释为:在《京都议定书》的游戏规则指引下,由于世界各个地方节能减排的成本不同而形成碳交易市场。
市场化手段实现碳减排目标
益可环境国际金融集团中国公司董事长何晓松分析:目前,市场化手段主要有几种:第一,通过技术的引进,以及更新换代实现节能减排。第二,通过市场化机制进行补偿。
“低碳转型可能会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让另一部分人受益,所以需要靠市场来进行资源配置。如果采取过去行政一刀切的方式,最倒霉的一定是欠发达的省,这样东西部的差距会越来越大。”
“以“强凌节能灯发放项目”为例,通过CDM项目协调各方利益。此外,由于CDM项目申报对于生产厂家的产品质量有一定的要求,一定程度上也促使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对于生产商政府不应该直接补贴,而应该导向。补贴了很多钱如果没有市场,是资源的一种浪费。国外是在市场消费端进行导向。其实对于生产商来说,市场越大,越愿意做。”对此,作为参与碳交易最早的一批专家,唐人虎颇有感触。
“中国的低碳之路应该是先把市场做起来,有了事实后国家出台相关标准规范。”唐人虎认为,“中国目前的碳市场需要三个要素:长期、稳定以及透明。透明是任何市场很重要的一点,建立信用体系。对于市场主体来说,是不是有一个长期的预期是很重要的,之所以目前多是观望情绪,主要是因为京都议定书后期不确定。稳定主要是指规则的相对稳定。”
对此,何晓松持相似的观点。“中国碳市场缺乏主体,缺乏碳产品。有了以上要素,才可以形成交易,而后则是国家标准的出台以及金融机构的进入。规范的制订最重要的是碳排放的核定,国外碳的标准已经有了一些经验,形成一套规范但目前仍旧在完善中。
目前金融资本这块是一片空白,在中国活跃的多是外国金融机构。
唐人虎认为:只有金融资本的介入,市场才能更好的发展。目前,中信证劵已经开始准备做成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的碳买家。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