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用LED前景:一个备受瞩目的新蓝海
摘要: 随着大量厂商涌入显示背光LED和公共照明LED市场,无序竞争可能导致的产能过剩令人担忧。车用LED将伴随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成为一个备受瞩目的新蓝海。
从上游看,国内车用LED芯片生产能力仍待提高。从国内整个LED产业看,大多数厂商以封装和应用产品为主,芯片国产率仅为50%左右;而且现有国内芯片厂商产品多针对LED显示背光和户外照明,缺乏针对车用的产品。而欧司朗、飞利浦Lumileds等国际厂商都拥有很强的芯片技术,而且产品细分也更出色。
从下游看,国内总成车灯供应商以合资企业为主,他们更多采购国际品牌的LED光源。总成车灯厂商与汽车厂商有稳定合作关系。另外,许多车灯采用LED和传统车灯的一体化混搭方式,使得传统车灯厂商优势依旧。而出于专利、市场等多种原因,这些合资总成厂商都已经有固定的LED光源合作伙伴。早在2007年,日本LED大厂日亚化学(Nichia)与车用灯具大厂斯坦利电气就宣布合作,日亚化学将提供白光LED专利权,让斯坦利电气得以生产采用超高亮度白光LED的车用灯具。
再往下游,LED运用量较大的车型主要是中高端的汽车品牌,以合资品牌为主,他们也倾向使用自己国际合作伙伴的产品。
从而,国际厂商间形成了封闭的产业链,国内厂商很难进入。例如,奥迪R8配备Automotive Lighting提供的全LED前灯,其中的LED由欧司朗和飞利浦Lumileds提供。缺乏下游采购,加上产品质量难以获得认证,许多国内小型LED车灯厂商只能通过汽车改装市场销售产品。
抓住机遇
在 “十一五”期间,我国已对LED汽车灯进行了重点部署和研发。国家863计划“半导体照明工程”中安排了“车用LED光源系统开发”、“轿车前照大灯集成技术研究”和“大功率LED车灯研究及规模化应用”三个相关研发课题。目前已取得了一些成果。如何抓住机遇?
掌握核心技术才能增强话语权。如果国内厂商能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依然可以通过交叉授权等方式获得机会。另外,生产工艺方面也可以展开创新。2010年年初,欧司朗授予亿光使用其汽车和一般照明的专利,同时欧司朗使用亿光的LED封装专利。
加强国内汽车产业链的合作。车灯LED在国内还处于研发阶段,需要上下游企业共同努力。早在2007年,台湾就成立了“车用先进照明联盟”。以车灯厂大亿为首,成员有裕隆转投资的华创、LED封装厂佰鸿和亿光、LED芯片厂璨圆和鼎元、散热大厂力致以及光电厂宏惠等8家。
在驱动、散热、光学设计等配套技术上下功夫。合理的光学设计能优化LED照明,减少LED使用数量,从而降低生产成本。LED与其他种类的光源搭配,还能带来与众不同的视觉感受。配套产品中也存在商机,例如透镜等。高效率的散热技术则是LED车灯能顺利运作的保证,未来需要进一步降低散热材料的成本和重量。驱动是提高电光转换效率和可靠度的重要角色。汽车LED市场的增长必然带动这些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应将这些产业从软肋转变为优势。(编辑:ZQY)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