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摘要: 就城市化的疾速发展而言,在过去的200年里,特别是上个世纪中叶以来的50年里,人类的城市化进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推进。目前,全球城市面积占地球表面总面积的不到1%,但全球城市的人口总量已经超过了地球总人口数量的50%。
低碳经济:实现人类生态文明的新路径
正是人类加速城市化和新科学技术革命的酝酿与发展,使“低碳经济”日益成为人类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与新理念。
低碳经济是在人类温室效应及由此产生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日趋严重的背景下提出的。2007年,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建立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了第四次科学评估报告。这份科学评估报告明确指出,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人类不可忽视的严峻问题:从1906年到2005年的百年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上升了0.74℃,20世纪后50年北半球平均温度是近1300年中的最高记录,而刚刚过去的10年则成为人类有记录以来最热的10年。温度的上升导致了北半球积雪面积明显减小,山地冰川和格陵兰冰盖加速融化。与此同时,海洋升温引起海水热膨胀,据统计,20世纪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约0.17米。此外,全球气候变暖还造成了极端气候事件的趋多趋强。
据专家预测,21世纪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仍将继续。预计到2020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相对于20世纪后20年大约将升高0.4℃,在21世纪的百年里,全球地表的平均气温则可能进一步升高1.1℃至6.4℃。如果温室气体排放未得到有效控制,部分地区甚至可能出现从未发生过的极端事件。
人们日益清醒地认识到,由温室气体过量排放而引发的危机正在侵蚀着城市的活力和城市生活的质量,危及人类生存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而要解决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必须全人类共同携手,必须加强国际社会的合作和对话,以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因此,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公约》提出了“稳定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使自然生态系统自然地适应气候变化,确保粮食生产免受威胁,并使经济能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而1997年签署的《京都议定书》,则在《公约》提出的目标下,明确规定了发达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在2008—2012年承诺期内温室气体排放量比1990年水平至少减排5%的行动要求。今年年底即将召开的哥本哈根第15次缔约方大会将努力在两个层面为人类减排温室气体设定新的路线图:其一是在《京都议定书》的基础上确定2012年后发达国家新的减排承诺;其二是在《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基础上确定2012年后发展中国家的有效参与行动以及没有签署议定书的发达国家的减排义务。
为了履行国际公约的义务,世界各国都积极制定新的策略,以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寻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发展。2003年英国政府首次在其发布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保护全球气候为目标,以能源的高效利用与清洁能源开发为基础,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形态。这一经济形态被认为是后工业化社会由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的新型经济社会形态。低碳经济的概念提出后,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和广泛认同。2006年,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在其牵头完成的《斯特恩报告》中指出,全球以每年GDP1%的投入,可以避免将来每年GDP5%—20%的损失,因而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2007年7月,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提出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将成为美国未来的重要战略选择。同年12月3日,联合国在印尼巴厘岛举行了气候变化大会,制订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巴厘岛路线图”,为全球进一步迈向低碳经济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具有里程碑意义。在2008年7月举行的G8峰会上,与会的8国元首共同表示,将寻求与《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其他签约方一道共同达成到2050年把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减少50%的长期目标。可以这么说,低碳经济正日益成为世界各种不同发展程度国家的广泛共识: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目标是在维持并继续提高当前高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消费水平的情况下,通过技术创新和经济社会的转型,大幅度降低当前过高的碳排放水平,以实现全球稳定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水平的目标。而广大发展中国家低碳发展的目标,则是通过低碳能源技术的开发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减缓由于经济快速增长新增能源需求所引起的碳排放增长。尽管目标不尽相同,但低碳经济的模式已深植于各国的经济发展规划中,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响应。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