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ED产业链各环节亟待整合
摘要: 目前全球加入OLED市场竞逐的厂商合计有100家以上,如制造厂商有三星SDI、LGD等厂商;材料开发商有柯达、剑桥显示技术公司等;设备制造商有日本真空、大日本印刷等。
针对AMOLED技术的发展,我认为最关键的是基板技术的开发。目前基板技术的开发,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低温多晶硅技术。这是日本的半导体能源所发明的,这个低温多晶硅技术做得非常好,已经进入产品的生产阶段。
二是微晶硅的技术。这方面索尼已在开发,有很大的发展前景。因为低温多晶硅生产效率很低,其发展前景一般,特别是它有一个激光退火的光源,整个激光退火的时候光源很难控制,所以稳定性存在着问题。微晶硅最大的特点是可以做的面积比较大,均匀性比较好。
三是非晶硅技术。现在有的技术公司也在进行开发,目前最大的问题是迁移力难度比较大。但是它的均匀性好,工艺非常成熟,可以大幅度降低AMOLED的成本。所以,现在人们还在开发它,在一些驱动方式的改变上进行一些工作。
四是有机TFT的技术。它是柔性显示技术的关键,如果这个技术不解决的话以后柔性显示很难做。柔性OLED基本上是在柔性TFT上做阵列,所以只有用有机TFT的技术。目前这个技术很不成熟,在开发的过程当中,最大的问题是迁移力很低,跟非晶硅差很多。
五是金属氧化物的技术。这项技术迁移力比较高,很有吸引力。此技术不用蒸镀,所以不用CVD(化学气相淀积)技术,可以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而且能提高效率也可以做大面积。这是像三星SDI、LG和其他的公司都在全力开发的技术之一。
北京恒和顿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咨询师丁志新国内企业需联合建立专利池
在OLED的专利方面,国内的厂商、企业、高校申请的专利是262件,其中67件为实用新型。从世界范围来看,韩国申请的数量是比较多的,达461件。但是数量值的反应只是侧面的反应,国外专利并不代表每条都是核心专利,可能同一个技术不同方面会搞出来10多条专利,主要看核心的、重要的专利掌握在哪些厂商手里。
在整体分布的情况中我们发现,国外的授权人有一些区别,首先大部分是企业的,其中能源研究所也是有一定的企业性质的。我们国内申请的人可以看到清华大学和维信诺公司申请量是非常多的。
从不同的国家所关心的技术研发方向来看,韩国的研发方向集中在制造工艺方法,美国则比较均衡,它的工艺,显示器的整体,结构设计等专利申请的数量比较均衡,接近于平均值的情况。
而我们国内的情况比较特殊,材料和加工工艺专利占整体比例非常高。其中,材料相关专利51件,所以我们国家在材料上投入是比较多的。从国内的申请人技术分布来看,作为个人主体的专利申请,最多是在应用领域,真正重要的像工业、驱动方法相关的很少。以企业为主体的申请单位,材料、显示器、工艺设备、驱动方法等都是他关注的重点。从这里面可以看到各种不同身份的申请人,在研发和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方面是有所不同的。值得注意的是,材料、驱动方法等专利是大家所重视的,专利成立了之后往往是核心的专利,这些专利的成果含金量比较高,大家保护的力度也很重要。
针对中国厂商的专利之路,我认为,中国的专利知识保护是一块大蛋糕,很多国外的厂商高度重视,中国厂商面临着巨大挑战,也应予以高度重视。
一方面,在大尺寸的液晶面板等新技术方面我们要关注的是,研发之后一定要做保护,不然技术秘密一旦泄露,真正损失的是我们自己。另外,要提前发现国外市场的围攻、布局情况、有针对性地研发。
另一方面,寻找技术空白点,找到与别人不同的路线达到同样的效果,在有效的合理范围内进行改造工程。我们也应该呼吁加强合作,建立专利池,把专利都共享出来,一条专利被诉讼侵权的话,可能会获得很高额的赔偿。如果10个专利10个厂商共同抵制谈判的话,最后的结果会好很多。
另外,我们要合理利用基础专利和已经无效的专利,例如柯达三条技术专利已经有两条失效。这些已经失效的专利需要大家进行仔细研究,甚至不需要付许可费就可以利用它。当然,应用了之后一定要对比一下跟别人的有没有什么冲突,无效的专利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别人已经成形的结果。
台湾交通大学光电系教授陈金
AMOLED是国内企业很好的机会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