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明设计之父里查德 ·凯利(图)
2007-05-11
作者:admin
来源:照明工程师社区
浏览量:
网友评论:
0
条
摘要: 建筑照明设计不仅仅是建筑设计的技术支持,而是基于对建筑的分析和理解基础上的创造性劳动。本文力图通过对
里查德凯利Richard Kelly(1910-1977)这是一位上世纪50-60年代活跃在美国建筑界的大师。他不仅仅是伟大照明设计师,同时也是建筑师、灯具设计师、发明家、照明制造商、照明教育家。他终毕生致力于推动建筑照明的发展,被后世誉为“现代建筑照明之父”。

代表作品
凯利的一生完成了300多个照明设计,其中的一些作品在现代建筑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正是在与贝聿铭I.M. Pei, 波特曼 John Portman , 萨里宁Eero Sarinen. 路易斯 康Louis Kahn密斯 凡 德罗Mies van der Rohe飞利浦 约翰逊Philip Johnson、哈里森Harrison等建筑师的共同创作之中,凯利成为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建筑运动的见证人和推动者。
1.对新材料的探索。
凯利的贡献最初来自于发挥玻璃的光学性能并使之运用于新的建筑形式中的努力。
1949年,凯利和建筑师约翰逊完成了他们共同的代表作品,坐落在美国康涅狄格州纽卡纳安的玻璃住宅,(图2)这是较早使用全玻璃围合结构的透明建筑。
1949年,凯利和建筑师约翰逊完成了他们共同的代表作品,坐落在美国康涅狄格州纽卡纳安的玻璃住宅,(图2)这是较早使用全玻璃围合结构的透明建筑。

白天,由内向外,建筑外环境形成毫无阻隔的连续景观(图3),室内外自然过渡;
可是在夜晚,对处于室内的人而言,看到的只是内部空间明亮的灯光和陈设在玻璃上的镜像,而对室外黑黢黢的情况则一无所知。正如约翰逊所说:“如果点亮一个灯泡,你将看到(玻璃外墙上的)六个镜像!”。凯利将这种现象称为黑镜反射Black Mirror(图4) 。

他认为无论是在心理上还是在实际中都会产生不安全因素。为此他在室外设置外环境照明,将外部空间的许多景观元素包括树木都进行了处理。在带来安全保障的同时增加了夜晚的空间感(图5),并且使夜晚室内外景观充分交融。不仅如此,凯利设计了调光装置来调节玻璃的透光性能。白天提高透光率,使得室内的空间更明亮,不会在强烈阳光的对比下显得阴沉;而在夜晚降低透光率,使得室内耀眼的灯光不至于对室外的气氛造成干扰,从而在室内外达到视觉上的平衡。

Glass house的成功使得凯利在建筑界崭露头角。并为此后他有机会参与西格拉姆等摩天大厦的设计提供了机遇。
西格拉姆大厦是密斯重要的作品,也是摩天大楼的旗帜(图6)。

在建筑技术上,凯利设想了一种根据一天不同时断自然光的强度进行采样分析,从而对照明负荷进行有效控制,以达到建筑节能作用的系统。这种理念即使在今天都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更重要的是突破是在建筑美学上,这种以玻璃幕墙为代表的开窗方式带来的是影响至今的建筑功能和审美的变迁。在设计中凯利始终把握住了内外空间的视觉连续性。他认为在夜晚,室内的灯光的内光照明将是城市重要的景观元素(图7)。
首先,凯利要求外立面所有的软百叶帘被设计成只有三种状态:全开、全闭以及刚好半开半闭,以便于在城市夜景中形成统一的效果。
其次,凯利运用欲杨先抑的手法。在标准层中,全部统一的发光天棚Luminous Ceiling,抑制了办公空间琐碎感;而对于首层大厅的塑造,凯利则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在那镶嵌有毕加索的壁画的浅色大理石墙面上,带有防眩光格栅的PAR反射型洗墙灯精心组织,使得大厅的视觉高度大大升高,犹如漂浮在云端的华丽宫殿。从而达到了彰显其功能和视觉上的核心地位的作用。
然后,在色彩上凯利偏重暖白色荧光灯以使其与白炽灯的色彩在建筑外观上形成视觉上的一致。
最后,在一些原本不尽如人意的暗部,如玻璃幕墙的两侧及入口的遮阳棚适当加以补光,使得整个大厦犹如一尊雕塑般完美。
2.对自然光的控制
凯利认为夜晚的照明毕竟影响有限,而“让建筑熠熠生辉的是自然光”。 金贝尔艺术馆Kimbell Art Museum(图8)就是这样一个“光和建筑相联系的典范之作” 。
这个作品精彩的部分是她的采光设计。为了将光导入室内,展厅的清水混凝土顶棚采用了天窗采光装置的设计,自然光通过顶棚中央狭长的缝隙进入室内,在不锈钢冲孔板反射罩内进行多次反射和折射。日光中大多数的紫外线被巧妙地吸收(图9)。凯利为了精确计算这个顶棚反射罩的曲率,曾求助于被誉为“筒灯反射罩之父”的数学家埃萨克 古德巴Issac Goodbar,并由后者开发出一套根据太阳光的角度计算天窗和顶棚曲率的专门的照明设计软件。从而使展厅在获得足够照度的同时,又最大程度地避免日光中的紫外线对于展品的破坏作用。凯利的设计,也是后来所谓间接照明(indirect lighting)最早的典型案例。在凯利的手中,自然光变得可以控制。毫不夸张地说:“其后的很多建筑师都是以金贝尔的光处理方式为模板进行设计的。”
在当时的照明设计师中,凯利的技术核心地位是不可动摇的。(例如, 50年代中期他为纽约巴比松饭店Barbizon Hotel设计的灯光雕塑作品;无线树枝形吊灯Wireless Chandelier(图10)是低压系统在建筑照明中的最早应用,获得专利并且在当时萧条的旅馆业引起巨大反响;此外,凯利是最早认识到紫外线破坏性作用的建筑照明设计师,这使得使它能够成功地完成一系列的博物馆和画廊的照明设计)。但是,真正使他成为一代宗师的深层原因在于它对光与人心理影响作用的关注及其与建筑照明的结合。
照明理念
其实,凯利在青年时代就对“光的开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可是,由于当时的“照明设计”领域还是一片空白,他不得不通过自己的摸索来逐步实现他的理想。
在哥伦比亚大学的学生时代,凯利的专业是理科和英语,可由于对建筑设计的热爱,他辅修了建筑专业。1928年开始为当地的工厂设计照明设备,大学毕业后转而从事橱窗展示设计,从而对设备和光的物理性能,及其同设计的结合有了全面的了解,随后他于1935年开办了第一家公司,公司的理念是:“设计光,出售照明方案并进行设备的安装调试”如果说早期的探索还只是小打小闹的话,那么,对舞台照明设计的钻研则使得他的照明理念有了一个重大的飞跃。
1942年凯利进入耶鲁大学建筑学专业学习,并且获得建筑学学位。这使他具备了建筑设计的执业资格。在这里他有机会跟随当时的舞台照明设计大师Stanley McCandless学习照明课程。在工作实践中,凯利学到了很多有价值的舞台照明技术。大师的熏陶对他影响至深,他认识到:在舞台照明中,光的强度、色彩、分布以及控制都会对人的情绪产生影响。
“通过对光的模拟,可以创造出兴奋,厌倦,舒适和不舒适的感觉”。他认识到:“人类所有的反应和行为都是直接或间接地建立在感知的基础上”同时,他认为视觉是一个信息处理过程,视觉环境不仅仅是光学的有效表面的组合,人也不仅仅限于被动的接收周围环境,而是接受过程的一个主动因素。他的这种关于知觉与如何理解光和空间关系的理念是基于这样一种规律,即:他认为“大脑对信息的处理是通过对以往的经验的过滤以及当时的直觉,并且通过情感将这种经验和直觉结合在一起的方式来进行的。这种规律要求设计者必须综合考虑不同环境下光的各种效果和对人不同的视觉影响,提供最佳照明方案,选取光源与照明器。
凯利是最早的在建筑设计中考虑环境心理因素的先驱之一。凯利把用“光”来制造不同舞台气氛的手法运用到建筑照明之中,这种以视觉心理学为基础的照明设计理念,是今天所有建筑照明设计的基本准则。

如歌的行板:“照明三部曲”
1952年在面对美国建筑技术学会,工业设计师协会以及照明工程师协会的发言中,凯利提出了后来被称为“照明三部曲”的著名理论:“光能影响”。
他认为应该灵活运用三种不同的照明方式。它们分别是:可以使空间完全覆盖温馨祥和氛围的“环境光”(ambient luminescence or graded washes) ,可以使照明对象更加清晰明了的“焦点光” (focal glow or highlight)以及让人产生娱乐心情的犹如宝石般玲琅满目的“闪烁光”(play of brilliant or sharp detail)。(运用这些方法,凯利创造令人满意的效果。例如西格拉姆的四季餐厅Four Season Restaurant等作品,都是这种理论的极佳注解。)(图11)凯利运用了诗歌一般的语言来描述这套理论。他形容道:ambient luminescence :“是乡间的晨雪,是从水底仰望的荡漾的天穹,是正午阳光下白帐中的柔光”;Focal glow:“是无处不在的营火,是穿过云层的光束,是温暖远山的一缕阳光” play of brilliant:“是神奇瑰丽的北极光,是凡尔赛镜廊中的万千烛火,是魔幻的圣诞树,是独立日夜空中璀璨的云霞。”
大自然丰富而真实的图景,充满生活气息,较之刻板的定义更加打动人心。50年过去了,这些理论,至今仍然被广泛的引用于各种文献之中,并为后世的设计者提供了灵感的源泉。
后记
凯利在设计上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的作品永远是建立在对建筑充分的分析和把握上的,这使得他在同时代的照明工程师中脱颖而出。凯利认为光的效果和魔力应该是建筑设计的精华,照明设计应该是贯穿建筑设计始终的过程,即使是执业建筑师,如果不能身体力行地关注光,那么他就不可能创作出好的作品。
半个世纪后的今天,虽然全世界还没有哪怕是一本最小正式出版物介绍他的功绩,但凯利留给我们设计作品、发明创造、以及经典模式和理论无疑是最宝贵的财富。这不仅仅是下射聚光灯,洗墙灯、无线树枝吊灯、发光天棚、采光天窗、间接照明、外环境照明、内光照明等等一系列沿用至今的创造,更重要的是:建筑照明设计从此以后获得了本该属于她的发言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阿拉丁照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阿拉丁照明网,转载请注明。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
最新评论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