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丁照明网首页| 绿色| 检测认证| 古建筑| 道路| 酒店| 店铺| 建筑| 家居| 办公| 夜景| 娱乐| 工业| 博物馆| 体育| 公共 登录 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邦 > 正文

奇晶光电朴圣洙:SDC技术突破 OLED产业重燃生机

2007-09-13 作者: 来源:digitimes 浏览量: 网友评论: 0

摘要:


  前言:产业低迷中还是有逆向加码的厂商,原本奇美还在考虑要不要继续投资的奇晶光电,最近却由PMOLED转型到AMOLED,2~2.8寸面板己经量产出货。是什么原因让奇晶对OLED产业又显出自信?以往OLED最大的良率问题,奇晶能够突破吗?奇晶执行副总朴圣洙如是说:

  2006年台湾OLED产业充斥著一连串不好的消息,先是铼宝大股东铼德有意出售给韩国大厂Kolon,年底又有悠景光电爆发财务危机,光磊也宣布关闭OLED事业部,友达亦结束了OLED部门。日本产业界也差不多,2005、2006年分别有Pioneer和SKDisplay退出主动式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器(AMOLED)市场,唯一还在OLED产业奋斗的,似乎只剩下韩国厂商和几家日本大厂。

   被动OLED (PMOLED)两大厂铼宝和悠景最近的状况是,Kolon与铼德尚未达成协议,铼宝还是铼德的子公司,悠景则在第一季进行了一波大规模的裁员。这样的发展让大家以为OLED是不是没得玩了,LCD大军压境让其它显示技术价格难以竞争,好像鸡蛋碰石头般连产业规模拱大的机会都没有。

  他一针见血指出,AMOLED过去因为良率徘徊在3成左右,厂商始终无法突破而放弃,然而无法提高良率的原因,是因为低温多晶矽(LTPS)基板制程,大家普遍使用ELA(Excimer Laser Annealing)准分子雷射退火技术;奇晶因为独家开发出不使用雷射制程的SDC(Sublimation, Deposition & Crystalization)升华镀膜结晶技术,且将原本6T2C的设计改成2T1C更简单的设计后,使良率提升更容易,目前良率已经突破60%,年底向80%挑战。

不用雷射退火 SDC技术有效提升良率

  OLED过去以被动式面板为大宗,但是被动式面板应用范围有限,多半使用于尺寸小且质量要求不高的MP3播放机,或者手机的次屏幕。并且因为成本没有办法和LCD竞争,市场又不大,价格非常低迷,致使厂商亏损连连,奇晶也是因为无法获利,而放弃了PMOLED。

  然而质量佳而且可以做成大面板的AMOLED,又面临良率不高的问题。良率低,即使量产,也不可能赚钱,也是几家台湾、日本大厂陆续放弃的原因。

  AMOLED的技术包括两个面向,一是基板技术,一是发光元件制程,也就是OLED。目前OLED技术算是成熟,但是基板技术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也是良率不高的主因。

  基板技术不是采用非晶矽(a-Si)就是(LTPS),前者拥有较佳的均匀性,后者则因为载子移动率(mobility)佳,是前者的100倍、起始电压稳定度高,而且可以直接把驱动电路整合在玻璃基板上,虽然制程较为复杂,不过因为优势不少,还是受到广泛的使用。

   LTPS制程上,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技术是ELA,台湾最大的2家LTPS厂商友达和统宝都是采用该制程。ELA制程复杂,雷射退火技术不易掌握,Mura(阴影,不均匀)缺陷难以控制,是导致良率低的原因。

  奇晶2年前投入开发AMOLED时,一边开发ELA制程,一边也发展非雷射制程的SDC技术,随后就发现ELA制程极为复杂,成功的希望不大;因为使用ELA制程,良率最高只能达到20%,而且是在4寸以下的小尺寸面板,如果是大尺寸面板,很容易就会看到阴影。遂决定专心开发SDC制程,直至2007年5月成熟量产,并且已申请台湾、美国、日本和韩国的专利。

  ELA制程为6T(Transistors;晶体管)2C(Capacitors;电容),然而ELA制程则为2T1C,设计单纯化了许多,也使得良率较易提升。以22.8寸的小尺寸面板来说,5月时良率已经达到60%,也正式进入量产阶段,年底则往80%努力。

  应用方面,2寸和2.2寸以不具触控式面板的手机为主,2.4和2.8寸则供应数码广播DMB手机、PDA和具备(也可以不具备)触控式面板的手机。

  至于较大尺寸面板,良率还很难控制,奇晶的计画是,2007年第3季量产GPS、DMB、PMP使用的4.3寸面板,2008年第1季量产数码相框使用的8寸面板,2008年第2季量产笔记型计算机使用的12寸面板,2009年第1季,量产电视用32寸面板。

  其它AMOLED厂商则各自采用不同的技术,除了奇晶以外全球唯一已经量产的三星SDI亦曾开发过不使用雷射制程的SGS(Super Grain Silicon,超级颗粒矽)制程,不过三星SDI后来还是决定使用ELA制程来量产。预计2007年10月要推出11寸TV、2008年要量产27寸TV的SONY,则是使用自己开发的技术。


图说:OLED vs. LCD结构。(奇晶光电)

LCD特性不佳 早晚难免遇到瓶颈

  为什么要投入OLED制程研发?投身在平面显示产业20多年,不过就是愈了解LCD,愈知道它有难以突破的限制。

  首先是对比的问题,因为OLED的暗态够暗,因此对比很好,10,000:1很容易就达到,现在的技术甚至可以到达1,000,000:1;相较起来,LCD一般对比在1,0001,200:1,差异悬殊。

  反应速度也是,OLED反应时间以微秒(μs)为单位,约在2050μs;然而LCD的反应速度则以毫秒(ms)为单位,例如「最快」可以达4ms。

  另外还有视角也较LCD大得多,也不需要开启背光源,而且OLED可以依据每个画面不同而调整亮暗程度,耗电量又低;并且又因为没有背光源,可以做得很薄,这些优势都是LCD天生的劣势所在。

凡本网注明“来源:阿拉丁照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阿拉丁照明网,转载请注明。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
| 收藏本文
最新评论

用户名: 密码:

本周热点新闻

灯具欣赏

更多

工程案例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