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照明光源:白光LED的现状和未来 ——
摘要: 芯片研究的进展结果: 1、基于蓝宝石衬底的蓝、绿、紫及紫外LED目前所获得的最佳性能是在采取侧向生长等技术的基础上取得的,目的在于减小位错密度,蓝、紫器件的外量子效率约40%,而绿、紫外器件约15%,离目标值分别相差2-6倍,基于该芯片的白光性能改进主要依赖于荧光粉和封装技术的改进。
白光LED发展的现状我们在这里简单介绍一下。一个是白光合成途径研究进展,白光的合成途径大体上有三条路可以走,第一条路是红绿蓝,LED是红绿蓝合成了白光,但这种办法主要的问题是绿光的转换效率,现在红绿蓝LED墙插入效率分别达30%、10%和25%,白光流明效率可达60lm/W。通过进一步提高蓝绿光LED的流明效率,则白光流明效率可达200lm/W。由于合成白光所要求的色温和显色指数不同,对合成白光的各色LED流明效率有不同的。第二条路是用LED+不同色光荧光粉:第一个方法是用紫外或紫光(300-400纳米)LED+RGB荧光粉来合成LED,这种工作原理和日光灯是类似的,但是比日光灯性能要优越,令紫光(400纳米)LED的转换系数可达0.8,各色荧光粉的量子转换效率可达0.9;还有一个办法是用蓝光LED(460纳米)+红绿荧光粉,蓝光LED效率60%,荧光粉效率70%;还有是蓝光LED+黄(YAG)再加上红来构成白光,目前在市场上用的就是这种。第三条路是用单芯片形成白光,只要一个芯片,然后就可以形成白光,这种技术现在还在做,这条路到底能否走通,现在还不能下结论,但是已经有一些结果了,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光载的,一种是光子载束的。
我们来看看这三个途径。
第一个途径三色LED合成白光综合性能最好,在高显色指数下,流明效率有可能高达200lm/W,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难题是提高绿光LED的电光转换效率,目前只有13%左右,同时成本高。
第二个途径,LED激发荧光粉形成白光是一条综合性能适中、成本较低、近期内可能实现化的途径,尤其是蓝光LED(460纳米)和黄红粉结合具竞争力,但流明效率难以达到长远目标值,紫外LED(360纳米)和技术较未成熟的红率蓝粉结合也是一条较易实现的。
固态白光最新进展,最新研制的蓝光LED和荧光粉构成的固态白光器件:到今年为止国际上做的最好的就是碳化硅,它的流明效率可以做到75lm/W。还有是蓝宝石做衬底,这个价格较便宜,流明效率可以做到每瓦61.4lm。
LED研究进展,研究目的:实现高效率、高功率、长寿命器件。技术难题:降低缺陷密度、改善欧姆接触、电场均匀性、提高光引出率、降低温升等。主要措施:侧向生长、匹配衬底、封装技术改进等。主要进展:蓝光外量子效率:36-39%。
从芯片来说,衬底材料,一个是芯片外延技术,还有是LED器件的制作。现在这几方面都取得了比较大的进展。在蓝宝石上,因为它的衬底不匹配,所以采取了侧向外延的技术,最后性能取得了比较大的改进。
在蓝博士上LED的性能,尽管采取了很多措施,但还是不如在碳化硅上做的不光是蓝宝石也好或者是碳化硅也好,都是不匹配的,匹配的工艺做起来难度比较大。大家看这个图,这是在氮化铝这个衬底上做的结果,所用衬底材料分别为AlN晶体和SiC晶体以及GaN和蓝宝石,分别在其上制作多量子井紫外发光器件。
芯片研究的进展结果: 1、基于蓝宝石衬底的蓝、绿、紫及紫外LED目前所获得的最佳性能是在采取侧向生长等技术的基础上取得的,目的在于减小位错密度,蓝、紫器件的外量子效率约40%,而绿、紫外器件约15%,离目标值分别相差2-6倍,基于该芯片的白光性能改进主要依赖于荧光粉和封装技术的改进。
2、由于碳化硅上所做的器件具有更小的位错密度,基于该衬底的各色光LED性能仍优于上述蓝宝石衬底侧向生长的LED性能,但由于该衬底材料较蓝宝石贵7-10倍,有关性能优化的研究工作做的相对较少,也许还有较大的潜力可挖。但是碳化硅的价钱比较贵,买这个东西的投资太大了。
3、分别用碳化硅和氧化铝以及GaN和蓝宝石作为衬底材料所做的发光期间对比实验表明,它们的紫外发光特性具有数量级的差别,说明基于匹配衬底所做的低缺陷密度LED有可能获得最佳的发光性能。(包括流明效率和单管产生的数据)。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