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未来十五年科技创新重中之重
摘要: 日前,国务院正式发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在这部关系未来15年我国科技发展的重要纲领文件中,能源排在了“亟待科技提供支撑”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的第一位,足见能源在国民经济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战略地位。
节能:从工业领域抓起
工业节能:重点研究开发冶金、化工等流程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等主要高耗能领域的节能技术与装备,机电产品节能技术,高效节能、长寿命的半导体照明产品,能源梯级综合利用技术。
目前,我国工业耗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总量的70%。如何在能源需求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将工业能耗降下来,不仅是建立节约型社会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未来15年能源科技发展的首要命题。
为此,“纲要”在能源科技发展思路中,将“坚持节能优先、降低能耗”放在首位,提出要“攻克主要耗能领域的节能关键技术,积极发展建筑节能技术,大力提高一次能源利用效率和终端用能效率”。
“建设节约型社会,要从终端的能源消费活动抓起,使其更加合理化。”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能源效率中心主任郁聪说。她建议,应该提醒政府和企业关注节能,使大家明白节约需要投入,但与开发相比,节约的投入要少得多,效果也好得多。
在国家《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中,已提出了“十一五”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的节能目标。此次“纲要”将“工业节能”作为能源领域“优先主题”中的优先内容,可视作节能战略在科技领域的体现。
高效清洁燃煤发电:能源战略的现实选择
煤的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液化及多联产:重点研究开发煤炭高效开采技术及配套装备,重型燃气轮机,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IGCC),高参数超超临界机组,超临界大型循环流化床等高效发电技术与装备,大力开发煤液化以及煤气化、煤化工等转化技术,以煤气化为基础的多联产系统技术,燃煤污染物综合控制和利用的技术与装备等。
我国能源资源的特点是富煤、贫油、少气。长期以来,煤炭在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中一直占主导地位。2004年,全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18.46亿吨标准煤。其中,原煤占75%以上,其一半以上又用于燃煤发电。
我国燃煤发电的突出问题,一是能耗高,二是燃烧产物的污染治理之后,SO2 、NO X排放量大。2004年我国燃煤发电机组的标准供电煤耗为379克/千瓦时,比世界先进水平高出50~60克/千瓦时。如果能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仅电煤一项一年就可以节约1.5亿吨以上。
在我国目前运行的发电厂,平均发电效率为35%左右,而超超临界机组发电效率可达到45%。采用超超临界参数发电机组,配之以常规的高效烟气脱硫、脱氮和脱除重金属等,是一种现实、经济、先进、成熟的技术。国际上已经积累了较多的商业运行经验,在我国推广应用有着广阔前景。
另外,降低燃煤发电对环境的污染以及节约发电用水,也都是燃煤发电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发展超超临界发电技术,采用先进的脱硫、脱硝及除尘等净化技术,是近期我国煤电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技术路线。IGCC、燃料电池、‘绿色煤电’是更先进的洁净煤发电技术,是未来煤电可持续发展的储备技术,需要加大研究力度。节水和节地是我国煤电可持续发展道路上需要努力实现的另一重要目标。所有这些都摆在了发电企业和科研机构面前。”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理事长陆延昌在一次专题研讨会上说。
可再生能源:并非欧洲的神话
可再生能源低成本规模化开发利用:重点研究开发大型风力发电设备,沿海与陆地风电场和西部风能资源密集区建设技术与装备,高性价比太阳光伏电池及利用技术,太阳能热发电技术,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技术,生物质能和地热能等开发利用技术。
在常规能源短缺和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下,许多欧美国家的可再生能源开发进入了快速发展期。目前,全球风电装机已超过5000万千瓦,生物质能发电装机约为5000万千瓦,潮汐发电装机约为30万千瓦,地热发电装机约为900万千瓦。
我国可再生能源丰富,与此同时,我国还是世界上第二大能源消费市场。自今年开始,《可再生能源法》及部分配套法规正式施行。有资源,有市场,有一定的政策支持,最欠缺的是技术。由于设备制造技术落后、研发投入不足等因素制约,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差距:自我开发能力相对薄弱,大量设备依赖进口,致使成本高于常规能源,缺乏市场竞争力。因此,要将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以技术进步推动成本降低和规模应用;反之,通过清洁能源技术产业化和建设规模化,进一步降低成本,促进技术研发,成为我国新能源发展进入良性循环的必由之路。
“纲要”所明确的可再生能源技术,正是形成上述良性循环的关键技术。国际经验表明,尽管风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涉及面广,学科综合性强,但并非高不可攀,完全可以通过加大研发和推广应用力度,成为成熟的商业化技术。
电网:“国家关键基础设施”
超大规模输配电和电网安全保障:重点研究开发大容量远距离直流输电技术和特高压交流输电技术与装备,间歇式电源并网及输配技术,电能质量监测与控制技术,大规模互联电网的安全保障技术,西电东输工程中的重大关键技术,电网调度自动化技术,高效配电和供电管理信息技术和系统。(编辑;ZQY)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