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丁照明网首页| 绿色| 检测认证| 古建筑| 道路| 酒店| 店铺| 建筑| 家居| 办公| 夜景| 娱乐| 工业| 博物馆| 体育| 公共 登录 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邦 > 正文

先打动自己 再触发共鸣

大件事要分享到:
2017-04-05 作者:郭默 来源:筑光部落 浏览量: 网友评论: 0
此文章为付费阅读,您已消费过,可重复打开阅读,个人中心可查看付费阅读消费记录。

摘要: 作为2017年“深圳首届设计周“分会场活动之一,“光±”公共艺术展将于4月7日在深圳拉开帷幕。临展前一周小编终于有机会采访了部分主创设计师,其中灯光设计师们自我介绍和解读装置作品的内容,小编专门整理了这篇文章与大家先睹为快。

  【作品篇】

  ——对话余显开

  作为灯光设计师,CARRY是入行很早的一批。从香港到转入大陆,从繁华都会上海转入山城重庆,他成为了灯光设计专业的“西部拓荒者”。做设计,也做教育,他为灯光设计播下了无数未来的种子。他始终倡导行业内的专业性与协作性,他始终践行着“用有剧情的光来感动一切”的职业信念。

  (灯光装置《变奏》 / 侯林楠&余显开作品之一)

  编:作品制作花了多长时间?创作过程中遇到过什么困难?

  余:历时四个月。我是一个追求完美主义的人,对自己的创意不满意的时候就会推倒重来。好的想法不难,还是实施更困难,因为实施环节环环相扣,缺一不可,某个环节出现了问题都会降低项目品质和预计的效果。

  编:能点评一下自己的作品吗?

  余:这个作品通过艺术与科技、声光电与工业旧机器场景的巧妙结合,塑造了一个可呼吸、有生命的沉浸式、乌托邦式的工业文化体验现场,并开放性地融入了观众的在场参与,以一种象征性和波普式的方式,在呈现了工业历史记忆的同时,表达了对我国工业转型以及现代性问题的思考。作品着力于营造了沉浸式的体验,但又不是为了炫技,是在关注工业与时代记忆的人文话题。你不能假设哪种是观众喜欢的,你要做自己觉得最好的,将自己作为第一个观众是最重要的,首先要自己发自内心的喜欢。

  编:通过这次创作,个人有什么收获?

  余:在之前,自己的专注点在灯光光环境设计的具体项目和前沿问题探讨上。通过这次作品,我觉得自己最大的收获还是可以多跨界、多和不同的行业精英探讨光的艺术。

  ——对话杜健翔

  编:作品的灵感来自哪里?

  杜:我想该是滋润我成长的故乡山水和那淸远的佛音。江南水乡的迷蒙烟雨,古刹钟声的缥缈虚幻,时常在梦里回望,或许是我对时空轮回最直观的感悟,如同储藏在身体里不断发酵的养分,激发了我的创作灵感。把中国文化推崇的“道法自然、以天为则”亘古不变的“道”贯穿于设计的作品之中,让观者在对望中带来禅静和哲思,“此时”验证属于自己的当下一刻。

  (灯光装置《此时》 / 杜健翔作品之一)

  编:你的作品最大的亮点是什么?

  杜: 它不祈求让每个人都能醍醐灌顶,但有当下一刻的触动。如果艺术真正的价值不能够直击人心,那形式便仅仅是物质性的存在,它不过是个装饰品,其价值有限。作品中我用超乎想象的全息影像穿越时空,验证当下一刻真实自我的存在,通过负空间的映射去感悟,作品真正有价值的工作来自于此。所以我觉得《此时》在我整个的命题里从始至终都存在。

  编:创作过程中,遇到过什么困难?有推倒重来的情况吗?

  杜:没有一件作品的出炉是轻而易举的。在遇到技术实施上的难题时,推到重来不是最佳方案,而是想尽一切办法去解决,我相信我自己的初创,也是一种执着。

  编:是好的想法比较困难?还是实施更困难?

  杜:有好的想法更难得。创作实施的技法重要但不首要,重要的应该是主题表达的内涵深度,是否激起他人共鸣…..

  编:你觉得你的作品观众会特别喜欢吗?

  杜:这个问题对我来说并不最关注。毕竟每个人的经历、审美、认知都不一样。作品的展出能让观众驻足,哪怕一个或一部分,在对视中触动到内心,能有“悲欣交集”的共鸣更佳。

  编:你的设计理念是?

  杜:我一直坚持的设计理念是“少即是多”。“少”不是空白而是精简,“多”不是拥挤而是完美。

  ——访学生作者李雪

  (灯光装置《形影不变》 / 李雪&陈奕龙作品)

  编:先聊聊你的作品吧——

  李:创作初期只是单纯的喜欢这种光影变化,就像我们美术生一开始接触的素描色彩,我被这种光营造出的虚实,色彩所深深吸引,在玩光的过程中,我们渐渐领悟到,世间千千万万的人与这个世间融为一体,但每个人却又是一个有棱角的个体,就是这样一个个有棱角有思想的人,才组成这样一个分散而又统一的整体。光和影的意义也在于此,光明,恢谙都是存在于大千世界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在光影交织下形成这样一个社会本质。

  编:是独立完成创作的吗?

  李:完成这个作品当然离不开很多老师的帮助,比如侯林楠老师。

  编:觉得哪个环节难度最大?

  李:对于我来说还是实施起来更为困难。因为我们还是学生,无论是个人能力还是投入精力都有很大问题,小到模型制作,大到场景布置等等,尤其在思考承载光的载体上我们费了很多心思。另外资金问题也很现实,完成一个作品不容易。

  编:那经费问题怎么解决?

  李:光靠我们自己是很难实现这个作品的,其中有主办方的支持,也特别感谢“雷蒙照明”提供的灯具,以及“光迹”提供的智能照明控制。

  编:是否了解其他专业设计师的作品?敢PK吗?

  李:很多设计师都是教过我们的老师,是帮助我们成长的前辈,能在一起做展览已经感觉很荣幸了,还要多向前辈们学习。

  编:未来是要打算要成为设计师的吧?

  李:当然,成为设计师是我一直以来的愿望。

凡本网注明“来源:阿拉丁照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阿拉丁照明网,转载请注明。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对转载有任何异议,请联络本网站,我们将及时予以更正。
| 收藏本文
最新评论

用户名: 密码:

本周热点新闻

    灯具欣赏

    更多

    工程案例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