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LED企业是否拥有对抗国际巨头的“弹药”?
郭金霞:我们一直在说国内没有什么核心的LED专利,我觉得这个话可能有点不好。因为国内的专利,其中LED的专利就有十几万件,这么庞大的专利数据,里面肯定有金子。所以我们要说有没有弹药,我说有,只是我们没有认真地去发觉它。我们不想去挑起诉讼,但是能发一些警告,告诉他,我们也有知识产权,你要进来的时候要尊重我们的知识产权。另外我们要做好准备,以备他们挑起的时候我们可以回击。而且专利是偏向于应用的,专利要不就是一种方法要不是一种产品,所以是偏应用的。这么大的专业数据,我们国内在应用方面做得也比较合适,有期望就有突破,。我们一直在不断地申请,也在不断地布局。专利是一个积累过程。
刘羽波:我非常赞同郭博士的判断,中国企业是否拥有这些“弹药”?中国企业怎么拥有“弹药”?你有专利就等于拥有“弹药”吗?这不是完全匹配的逻辑。我们先看第一点,就是中国企业能不能拥有、是否可以拥有LED的“弹药”?从技术系统的进化来看,每个系统的进化都是有婴儿期、成长期、爆发期、陨落,这是一条曲线图。对于中国企业而言,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现在是制造业大国,LED很多制造都在中国,就是说我们是拥有一个牛市,就是处在技术系统的爆发期,专业量特别大的地方。所以刚才郭博士说中国有十几万件专利是很正常的。但是有专利就有弹药吗?这里面有两个概念的问题,第一是技术创新力是不是等于技术竞争力?技术创新力是技术竞争力的前提,技术竞争力除了创新之外,还希望对专利有布局能力、运用能力。只有技术创新加布局加运用能力才是创新力,但是这种情况下市场会出现四种主体,一种是创新比较高、竞争力比较强的,像几大巨头飞利浦等。还有一种是技术创新力很强,但是技术竞争力很弱,我们中国的科研人员布局和运用能力是相对比较差的。还有一种很特殊的,就是技术创新力不是特别强的,但是技术竞争力很强,例如富士康。大家觉得富士康是代工企业,但是他在国际上有非常多的许可,他的运营带来很多价值。
企业要布局、创新,但是这种要求企业都可以做到吗?其实很多企业是没有办法做到的。那么企业如何实现这一点?他必须要内化成自己的动作,但没有考核又没有奖金,为什么要做这些?所以这个有很多管理、资金的问题。一家企业想有竞争力的话,应该是一系列的工程,而不是简单的申请专利就可以的。
知识产权执法力度弱 侵权成本少 导致企业缺乏创新动力?
商 松:今年又逢甲午,我们号称一流的舰队是东亚最强的,但是我们被小日本打败了。同样是拿着洋枪洋炮,我也认为国家队太差了。原因是机制,我们也派人学了,但是学的是皮毛,我们最终得到的是几十万专利,但是最终的结果输在具体的战术、配合、演练上。知识产权对我们来说同样是舶来品,80年代的时候我们跟美国谈判,很多知识产权历史回忆谈到了,是被迫无奈写入的知识产权,然后知识产权的建立过程都拿来当做谈判的筹码。在中国这样几千年文化的国家,要建立一个舶来品的文化,要操作和使用就更难实现。我们谈到的检查性的问题,执法是否严格的问题,固然有很多皮毛的问题。
国外出售核心专利 这种“洋武器”我们购买吗?
朱韶斌:我们国内的企业在硅谷建立专门的部门做专利交易,他们往内收也往外卖。其实国内企业已经在做了,他们在慢慢地积累一定的经验。我同意你购买专利,那个不仅仅是一个国家,比如LED专利,有中国、美国、日本、德国,还有其他欧洲市场,他在一个市场找你麻烦的话,你可以在别的市场制约他。
商 松:我直接谈一下LED,你谈到知识产权的交易这件事情是非常困难的,用我们很熟悉的几个老板的话说,就那几张破纸,纸比钱还贵吗?现在是纸比黄金还贵。怎么评价?为什么值这么多钱?现在一些LED企业,对他们来说都有着非常成熟和成功的经验,因为他们都是产业中的一部分,都有充分有效的上游,不管是材料还是设备,他们知道如何把价格压到最理想甚至超值。反过来说,对这几张纸来说一筹莫展,我们没有办法像金子那样有价位。知识产权的价值,不光是现在不存在,以后若干年也可能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