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

[研发故事] 率先让蓝色LED发光的赤崎和天野(上)

上传人:记者/近冈 裕

上传时间: 2014-10-29

浏览次数: 211

  在1993年日亚化学工业推出蓝色LED以前,很多技术人员都为获得氮化镓(GaN)类半导体晶体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其中,在GaN类蓝色LED的开发历史中可以说留下了不可磨灭足迹的,是日本名城大学教授赤崎勇和天野浩(名古屋大学教授)的研究小组。

  大约10年前,围绕“中村诉讼”一案,笔者曾为验证蓝色LED的开发过程而对天野进行过采访,本文就以当时的采访内容为基础,重新介绍一下赤崎和天野取得的成绩。

  1993年日亚化学工业推出蓝色LED之后,有一段时期公众普遍认为蓝色LED就是日亚化学开发出来的。对此,天野教授说,“蓝色LED的产品化是众多先行者为了合成出氮化镓(GaN)类半导体晶体而开发的技术和坚持的结果”。

  赤崎和天野的研究小组,就在GaN类蓝色LED的开发中做出了重要贡献。赤崎在2001年获得了“应用物理学会成就奖”,获奖理由中有这样一段话:“在GaN类氮化物半导体材料和元器件的研发中,赤崎及其研究小组的研究是所有研究的出发点。通过开发低温缓冲层技术,1986年成功地获得了品质明显提高的晶体,并在1989年实现了此前不可能的p型传导和n型传导性控制,同年还实现了pn结蓝色发光二极管。”

  蓝色LED技术确立于1985年,对外公开发表在1986年。

图:高亮度蓝色LED的构造蓝宝石衬底上有低温GaN缓冲层

  在介绍蓝色LED发明时,提到的全是GaN类蓝色LED,因为GaN类蓝色LED被认为是现在实用化的蓝色LED的原型。其实,要说发蓝光的LED这个概念,碳化硅(SiC)类蓝色LED早在GaN类蓝色LED之前就诞生了。不过,SiC类蓝色LED输出的光较弱,对很多研究人员在蓝色 LED之后瞄准的蓝色半导体激光器的开发也没有起作用,所以,现在如果没有特别说明,蓝色LED就是指GaN类蓝色LED。

  赤崎和天野的研究小组之所以能获得这么高的评价,是因为他们一直坚持研究很多研究人员已经放弃的GaN材料,付出的努力最终成就了蓝色LED。

  赤崎选择的是GaN这条艰难之路

  要想让蓝色LED和蓝色半导体激光器等蓝色发光器件发光,至少需要带隙在2.6eV(电子伏)以上的大型半导体材料。发光波长与带隙能量之间的公式为

  发光波长(nm)= 1.24/带隙能量(eV)×100

  蓝色发光波长为455~485nm,按照公式倒推,需要的带隙能量为2.55~2.72eV。因此,要想实现蓝色发光器件,至少需要 2.6eV以上的带隙能量。这种带隙能量较大的半导体被称为宽禁带半导体,根据上面的公式可知,只有宽禁带半导体才能发出高能量蓝色区域的短波长的光。

  在1960年代后半期至1980年代前半期,这种蓝色发光器件的候补材料有SiC、硒化锌(ZnSe)和GaN三种。但这三种材料受到的期待并不相同。根据晶体生长的难易程度,大多数研究人员都把目光投向了SiC和ZnSe这两种材料。

[NT:PAGE]

  而赤崎却选择了GaN。关于这个选择,他2002年获得武田奖时发表的演讲中做了解释。

  “从大约1970年开始到80年代,致力于蓝色发光器件研究的人员大多都以这三种材料(GaN、ZnSe、SiC)为研究对象。其中只有SiC在当时就实现了pn结。因此相当多的研究人员都在努力研究SiC材料。其余的人则选择了ZnSe 或者GaN。二者的共同点是都还没形成p型半导体。不过,SiC的能带结构为间接跃迁型,因此无望实现强发光,更无法制成半导体激光器。而ZnSe和 GaN虽然都是直接跃迁型,但尚未实现pn结。

  “因此,除了选择SiC的研究人员以外,大部分人都选择了ZnSe。这是因为,虽然ZnSe和GaN都很难形成晶体,但相对来说ZnSe比GaN要容易一些。

  “另外,ZnSe还具有柔软易加工的特点。而GaN极难制作晶体,而且能隙比ZnSe大,因此p型化被认为是难上加难。

  “我也知道GaN的pn结和蓝色发光器件非常难实现。但既然横竖都要做,就决定挑战一下比较难的GaN。”

  赤崎开始对蓝色LED和蓝色半导体激光器的开发持有强烈意愿是在1966年前后。当时就职于松下电器东京研究所(后更名为松下技研)的赤崎主要从事氮化铝(AlN)和砷化镓(GaAs)的晶体生长及特性研究,以及采用磷砷化镓(GaAsP)的红色LED和采用磷化镓(GaP)的绿色LED的开发。其中,红色LED方面,赤崎1969年成功开发出了外部量子效率全球最高、达到2%的器件。

  不过,选择GaN开发蓝色发光器件的不仅仅是赤崎。世界上还有人在他之前就着手GaN类蓝色LED的开发了。在赤崎开发亮度更高的红色 LED的1969年,美国RCA研究所的Muruska等人利用HVPE(氢化物气相外延)法在蓝宝石衬底上成功制作出了GaN单晶体。1971年美国 RCA研究所的Pankove等人制作了采用GaN的MIS(金属-绝缘体-半导体)型蓝色LED,这就是全球最先诞生的蓝色LED。不过,由于未实现p 型半导体,因此外部量子效率只有0.1%。

  在MIS型蓝色LED首次发光2年后的1973年,赤崎正式开始GaN类蓝色发光器件的开发。他的目标是实现p型半导体,实现亮度更高的蓝色LED和蓝色半导体激光器。当时,赤崎决定把无人涉足的“通过GaN类氮化物的p-n结实现蓝色发光器件”这个挑战当成毕生的事业。

  MOCVD法和蓝宝石衬底这两个决定

  MIS型蓝色LED虽然亮度低、电压高,但毕竟是用GaN实现的,即便如此,依然很难说这为后来全球的研究带来了活力。“因为难以制作优质的GaN单晶,p型化(p型传导)非常困难”(天野)。

  关于难以制作GaN单晶的理由,赤崎是这样说的:

  “由于氮气的蒸汽压极高,而且熔点也高,因此极难制作出GaN的块状单晶。由于没有衬底晶体,所以只能依靠(在异质衬底上的)异质外延生长方法。而且,与蓝宝石衬底的不匹配比在GaAs衬底上生长ZnSe时要大得多。”

  因此,当时的GaN单晶表面凹凸严重,有大量裂纹和坑洼,结晶性较差,而且也找不到p型化的方法,所以全球大部分的研究人员都退出或中止了GaN的研究,或者转战ZnSe。

  不过,把GaN类蓝色发光器件的研究作为毕生事业的赤崎没有放弃GaN。在进行这项研究的第二年、即1974年,赤崎的研究小组利用MBE(分子束外延生长)法,制作出了不太均匀的GaN单晶体。当时使用的MBE装置是由旧的真空蒸镀装置改造而成的。

  随后,赤崎向当时的日本通商产业省(经济产业省的前身)提交的研究项目通过了审查,从1975年起为期3年的研究项目“关于蓝色发光元件的应用研究”获得了补助金,赤崎用这笔资金购置了新的MBE装置继续进行实验,但GaN单晶体的品质并没有得到提高。而且,MBE法还存在晶体生长速度慢的缺点,赤崎的研究小组决定将MBE法与RCA研究所的Muruska和Pankove等人采用的HVPE法并用。最终,赤崎研究小组于1978年实现了外部量子效率为0.12%的MIS型蓝色LED,亮度要比Pankove等人制作的蓝色LED更高。1981年松下技研生产了约1万个这种MIS型蓝色 LED,进行了样品供货,但由于成品率较低,并未实现商品化。

[NT:PAGE]

  采用HVPE法制作了GaN单晶体的赤崎在1979年再次决定采用新的晶体生长法,也就是现在主流的MOCVD(有机金属化学气相沉积)法。关于这个决定,赤崎在《梦想的蓝色发光器件是如何实现的》中这样写道:

  “由于氮气的蒸汽压极高,因此,在超高真空中进行的MBE法(虽然具备突变界面制作等诸多优点,但)并不是最适合GaN的。HVPE法的生长速度过快,而且伴随部分可逆反应,因此不适合高品质化。OMVPE(注:与MOCVD意思相同)法虽然当时基本没有用于GaN,但是是一种采用单一温度范围内不可逆反应的方法,生长速度也介于上述二者(注:MBE法和HVPE法)之间,我觉得最适合GaN 生长,于是在1979年以后开始以这种方法为中心研究GaN的生长。”

  在决定采用MOCVD法的同时,赤崎还针对制作GaN单晶的衬底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由于没有GaN单晶的衬底,GaN单晶的生长一直使用蓝宝石衬底。即使导入MOCVD法,赤崎依然决定使用蓝宝石衬底。他在《梦想的蓝色发光器件是如何实现的》中这样写道:

  “(晶体生长法的)下一个问题是衬底晶体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晶体的对称性、物理常数的相似性、对(采用OMVPE法的)生长条件的耐受性等,我决定通过实验做决定。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在对Si、GaAs和蓝宝石等进行实际比较后,决定当前(在将来可使用更出色的衬底之前)还是使用蓝宝石。”

  就这样,做出采用MOCVD法和蓝宝石衬底的重要决定后,在MIS型蓝色LED开始样品供货的1981年,赤崎离开了松下技研,进入名古屋大学担任教授。从此以后,赤崎研发GaN类蓝色发光器件的舞台转移到了名古屋大学。

  在成为名古屋大学教授后的1981-1984年前后,赤崎一直在思考获得优质GaN单晶的方法。他在《梦想的蓝色发光器件是如何实现的》中说,我想起松下时代(1978~79年)在“GaAsP和GaAs上的GaInAsP异质外延”中,应用缓冲层比较有效果,于是想到了使用低温缓冲层这个方法。赤崎之所以考虑采用低温缓冲层,是因为仅凭借MOCVD法和蓝宝石衬底,并不能立即获得优质GaN单晶。蓝宝石衬底与GaN单晶之间的晶格常数和热膨胀系数相差较大,晶格常数的差高达16%。这是造成劣质结晶的原因。

  在《给智慧创造社会的信息》中,赤崎这样说道:

  “为了解决不匹配(晶格常数和热膨胀系数的差)造成的障碍,我觉得需要在蓝宝石衬底与 GaN之间(作为中间层)插入某种柔软构造的极薄缓冲层,而缓冲层材料的特性最好与蓝宝石或GaN相似。作为候选材料,我写下了AlN、GaN、SiC、 ZnO四种材料。其中,ZnO有很多特性与GaN非常相似。

  “四种候选材料全都在自己的研究室进行验证比较困难,因此我委托其他大学里认识的研究人员帮忙验证ZnO和SiC,而我自己由于从1965 年就开始研究AlN的晶体生长和光学特性,对AlN比较熟悉。因此,在4种候选材料中,最先选择了AlN作为缓冲层材料。

  “除了AlN外,我还在学会和研讨会上的提问环节多次表示,虽然GaN用作缓冲层时的最佳沉积条件与使用AlN缓冲层时不同,但作为缓冲层有望实现同样的效果。”

  也就是说,赤崎在1980年代上半期就想出了目前的蓝色发光器件的基本技术“低温AlN缓冲层”和“低温GaN缓冲层”。

  在利用缓冲层方面,1983年日本工业技术院电子技术综合研究所吉田贞史的研究小组通过将AlN单晶用于缓冲层,成功制作出了优质GaN单晶。晶体生长法采用MBE法。

  赤崎进行的GaN单晶生长实验还遇到了另一个现实问题。那就是,虽然决定利用MOCVD法,但当时最尖端的MOCVD装置并没有GaN专用的,而且每台设备的价格高达数千万日元。当时,名古屋大学赤崎研究室每年的研究经费约为300万日元。无论是国立大学还是私立大学,这个数额在日本可以说是大学理工学部标准研究费,但却无论如何也买不起市售的MOCVD装置。因此,1984年开始利用MOCVD法进行GaN单晶生长实验的赤崎研究室决定,在进行GaN单晶生长实验之前先自己制造MOCVD装置。

(未完待续)

| 收藏本文
最新评论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