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丁照明网首页| 绿色| 检测认证| 古建筑| 道路| 酒店| 店铺| 建筑| 家居| 办公| 夜景| 娱乐| 工业| 博物馆| 体育| 公共 登录 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产业分析 > 正文

香港霓虹装饰日渐消失

2016-02-13 作者: 来源:好奇心日报 浏览量: 网友评论: 0

摘要: 作为媒介,霓虹灯所代表的意义随着时间一直在变。当 1920 年代霓虹灯最初风靡香港,它曾是城市文明和繁荣的象征。

  在电脑字体一统天下前,制作霓虹招牌都是先由大书法家把中文字样写下来,然后招牌制作师傅再照着做。

  66 岁的冯兆华说,自己是字体勾边冠军。他的办公室里至今没有电脑,最先进的设备是一台电视机。

  他身穿一件黑丝唐装,啜了一口红茶说,他的工作包括花时间学习字形、理解字的结构,并设法满足具体行业的要求。他说:

  “每个行业都有自己不同的字体喜好。

  比如餐厅和酒店喜欢看起来敦实可信的字体,而像理发店、夜店和卡拉 OK 这些比较艺术化的行业则青睐那些看起来飘逸,给人浪漫、放松之感的字体。”

  霓虹招牌制作还发展出了具体的象征样式。比如每个香港人都知道的典当行标志,上面有一个衔着一枚铜钱的蝙蝠。在中文里“蝠”的发音和“福”相同,而铜钱代表着财富。

  作为媒介,霓虹灯所代表的意义随着时间一直在变。当 1920 年代霓虹灯最初风靡香港,它曾是城市文明和繁荣的象征。

  香港中心区的一块霓虹招牌。图片来源:Lam Yik Fei /《纽约时报》

  然而到了 1960-1970 年代,当一些社区塞满了像时代广场那么大的霓虹招牌时,就算不让人头疼,也显得很俗艳。到了 1980 年代,人们则常把霓虹招牌与城市堕落和红灯区联系起来。

  今天,随着这些招牌越来越少,它们又变成了复古别致的艺术品和借以凭吊的旧物。收藏家和博物馆把它们当作民间艺术来收藏,而一些当代艺术家则把霓虹运用到了创作中。

  M+ 博物馆的陈伯康说,这些招牌应该在原地保存,让它们继续悬挂在香港街头上空。但他的博物馆为了抢救几块原本要扔到垃圾堆里的招牌,把它们收到了馆里。M+ 现在还没有自己的场地,要到 2019 年馆舍落成后才能公开展览。

  其实对于在乎的人来说,这个城市里还是保存了很多手工制作的霓虹招牌,只不过本地居民没有注意到罢了。他说:

  通常只有通过外地人的眼睛,才能发现其中的美。

  然而这些招牌制作师傅对艺术“虚饰”一点儿也不在乎,当他们的作品遍布全城时,艺术根本就不是重点。

  “当时对招牌制作的唯一要求,就是要能在满街芸芸招牌中立马抓住人的眼球,”胡智启说。“那就是行业标准。”

  而现在大多数的霓虹招牌都是些精品店、酒吧和餐厅的室内装饰招牌。

  这些作品也许很可爱,有的甚至可以成为艺术,但它们都太渺小,太微不足道了。而像胡智启和刘稳做的霓虹招牌,曾经就在这座有七百万人的城市里出现过。

  “当外国人来到香港,被狭窄街道里密布的霓虹招牌景象震撼时,让我们这些师傅十分自豪,”刘稳说。

  “我们曾经如此卖力地为香港工作,(香港的繁荣)里面有我们的一份功劳。”


123
凡本网注明“来源:阿拉丁照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阿拉丁照明网,转载请注明。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
| 收藏本文
最新评论

用户名: 密码:

本周热点新闻

    灯具欣赏

    更多

    工程案例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