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普照明:大牌的坎坷之路
摘要: 据不完全统计,过去三年时间里,欧普照明至少有四次在各地相关部门抽查中被曝产品不合格,简直就是黑榜常客。
一般情况下,照明企业产品制造出来以后,省、市、县各级代理商来批发进货,仓储要时间,运输要时间,没有商品今天生产今天就能全部卖给顾客的。即使在退换货时间上不存在问题,但堆积在经销商店里的一大堆坏灯,也需要企业从质量上做更多的把关。
企业产品频上黑榜也暴露了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存在漏洞,并未真正按照质量管理体系的相关标准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把它落到实处。同时,照明行业大批量外包生产,是导致照明行业质量问题严重的主要原因。
欧普照明招股说明书中也明确表示,报告期内,公司个别产品曾因质量问题被质检部门列为不合格产品。出现质量问题的产品将给终端消费者带来使用不便,甚至危及生命财产的负面影响,从而在严重损害企业品牌和市场形象的同时,使公司承担相应的赔偿费用。如果公司没有及时有效控制,解决产品的质量问题,公司相关产品可能面临整体停产停售的风险,甚至造成公司整体业绩的大幅下滑。
很显然,质量问题当前成为欧普成功迈入股市的绊脚石之一,然而这样的问题能否在短期内处理得干脆,还是一个大大的问题,毕竟欧普有庞大的销售体系,而分散在销售体系的“问题灯具”问题暴露都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然而摆在欧普照明面前的还远不止是质量问题这般纯粹 。
渠道管理需下苦功
曾经欧普照明多次面临的“质量门”问题,其热度都随着时间慢慢褪去。然而,欧普照明冥冥之中就是一个受媒体关注的企业,企业的产品质量门风波刚过,自己又抛出经销商“封杀令”,不得不说欧普这个“大牌”是个多新闻的企业。
今年4月15日,欧普照明华西区郑州办事处发文称“个别的经销商无视欧普品牌,去经营与欧普相冲突的品牌和产品,丧失对欧普的主推性,丢掉欧普品牌在当地的发展”。在文中,欧普照明直接枪指“雷士”、“箭牌”、“亿光”、“凤光传奇”、“西蒙”、“家的”等品牌,“不得擅自……”此文一出,便引起媒体高度关注。
欧普照明做出这样的“封杀令”,难道是要“耍大牌吗”。
业内人士指出,欧普照明发出渠道“封杀令”的原因诸多,第一,传统照明厂原来的优势现在已经慢慢变成包袱;第二,对新兴LED产品的认识与投入,开发与生产都跟不上,让诸多新品牌有机可乘;第三,营销手段严重缺乏创新,只能动用这样“极度无奈”的通知,以便达到“以时间换取空间”的效果,同时也希望得到属于自己利益的保护。
“面对企业的‘封杀令’主要是看企业的强势程度,若强势到如果代理商代理其他品牌就会被砍掉,说明企业的做法就是行之有效的;如果企业下达命令之后,经销商还在经营着其它品牌,企业只是简单的小处罚就算了,那就是起不到实际作用。企业想法是好的,但是实行起来是有一定困难的,最终还是要看企业自身的实力和在行业中的地位。如果是小企业就不现实。说这些话的都是行业地位比较突出的,它的产品和品牌能带给经销商稳定经营的东西,否则企业说了也没用。”阳光照明国内营销中心总监胡灿如是说。
LED时代的市场竞争会越来越激烈,传统照明企业在转做LED时,依靠固有的销售网络,巨大的市场品牌影响力,有传统产品市场运营和推广团队占据先天性的优势。欧普不想自己的经销商去代理其它品牌虽然在情理之中,但也凸显其产品运营与渠道管理的乏力。
欧普也深知自己销售主要以经销商模式为主,并且截至2013年12月31日,公司国内各类渠道终端销售网点超过37000个,遍布全国,如此庞杂的销售系统需要公司花费较大的人力物力加以管理和监管,以防止恶性价格竞争、坊间串货、冒用品牌、不正当使用品牌等销售行为。如果公司不能做到合理有效监管各类经销商和销售终端门店,或者在监管工作中出现瑕疵,公司的渠道建设和品牌形象将会受到负面影响,进而影响公司的销售业绩。
同时,欧普要监管起庞大的渠道销售网络,还要面对国内几千家照明企业的竞争压力,其转型压力可想而知。并且市场竞争是永远存在的,企业如果经受不起市场考验,说明企业是没有竞争力的。一旦企业和品牌失去竞争力,经销商也会因见不到利润自然离去。
所以说,现在厂商“耍大牌”的时代已经过去,经销商才是渠道真正的主导者。如果欧普不能在转型LED时正确对待市场竞争,较快地完成渠道策略调整,到头来,自己抛出的“封杀令”也许就会将自己封杀掉。
快速转头LED照明是欧普认为可以扭转乾坤的法宝,6月广州展会上,欧普照明一举拿下大面积展位,占领了欧司朗原来的位置,与飞利浦毗邻,LED产品更是丰富,但是与飞利浦高端的光质量和光设计相比,难免显得有些不足。
当然,这绝非欧普照明个案遇到的问题,但是摆在欧普面前的是,若LED照明产品跟不上,其苦心经营来的渠道网络便可危。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