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ED领域民族面板企业斗争白热化
摘要: 研究认为,国内民族面板业对OLED项目的投入,以及新兴TFT技术:低温多晶硅技术和金属氧化物技术的投入,已经从早期的科研和试验线为主,转向正线和量产阶段。这标志着,民族面板业在基础技术上从实际落后国际市场一代,转变为只是在“量产”时间上存在时间差而已。
京东方和华星光电,已经先后在4.5代试验线上,验证了包括低温多晶硅技术、金属氧化物和OLED涂覆技术等许多次世代半导体显示面板的“核心工艺”,并取得了重大突破和大量专利成果。这是京东方和华星光电敢于紧随韩系企业投资OLED量产项目的信心所在。在今年京东方合肥第二条8.5代线投产的基础上,京东方还将成为第三个在8.5代这等最高世代线上验证OLED量产技术的企业。虽然这已经晚于LG和三星3年时间,但是其依然领先于其它行业同仁的相关进度。
研究认为,京东方合肥8.5代线项目上OLED技术的验证进度,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京东方重庆8.5代项目的“设备和产品”配置结构。
华星光电方面,也已经开工第二条8.5代线,第一条8.5代线则满产满销。因此,现阶段,在仅有一条量产线投产的情况下,华星光电验证OLED等新兴技术的平台远不及京东方丰富。这直接决定了华星光电在OLED项目上处于“跟随”京东方的状态。
不过,后发者也有优势。如,京东方第一条OLED线,玻璃基板选择了5.5代:因为三星和LG已经实现了同等玻璃基板产品的量产,市场和技术风险够更小。但是华星光电则采用6代线作为首条量产OLED线的玻璃基板规格。这使得华星光电一旦在27个月后实现武汉项目一期第二步投产,其最终切割产品将更为灵活:如手机和电脑面板,四块45寸级别、两块60英寸级别、或者一块80寸级别TV面板。
实际上,华星光电武汉项目应是一个“小步快跑”项目。第一期160亿投资,3万片玻璃基板的产能,并不具有规模优势。即便如此,一期3万片产能还细分了第一步18个月完成1.5万片产能,第二步27个月完成另外1.5万片产能的精细进程—这表明,华星光电的思路是:小步快跑,确保该项目在技术形态和路线上的领先性,同时使得武汉项目实现与国际面板业先进水平的“零差距”。—这也将有利于缩小华星光电在技术水平上和京东方的差距,甚至为其追赶京东方创造机会和技术验证平台。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