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科研经费“返点”潜规则下的LED产业
摘要: 近日,科技部部长万钢怒斥科研经费“恶性问题”。梳理近三年国家各部委、各省份年度审计报告发现,科研经费被“贪”“吞”“挪”“骗”屡见不鲜,“黑洞”惊人。总量居世界第三、年度过万亿元的科研投入,却没有换来与之相应的科技创新效应。科研腐败症结在哪?“黑洞”又该如何堵住?
讨好政府甚于搞好研发
据某企业负责人认为,LED入门门槛如此之低,以至于他自己现在都搞不清楚什么是LED。“我只知道,我就是做灯的而已,就像做其他灯一样。”他说,与光伏一样,来自其他行业包括做袜子、生产单车的都进入这个行业。“钱来得太快”,就像他们这样一个在中山的中等企业,一年的营业额也有10个亿。
这位负责人表示,由于申请政府的扶持资金过程比较复杂,公司一直没有申请。“申请的条件,首先要看产能,我们的产能不够大。”他说,“但是尽管产能再大,如果没有过硬的政府关系是很难做到的,你要知道,特别是对于我们这样的民企来说。”
一些业内人士告诉本报记者,如果政府一味对LED进行扶持和补贴,将会导致这个行业步光伏的后尘。“光伏只是一些人在利用新能源的概念来骗取政府的补贴。”中国某家光伏企业的内部员工对本报记者说。
甚至有业内人士预测称,2013年中国可能会有五分之一的LED照明企业倒闭。不少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与光伏一样,政府对LED过于慷慨的资金扶持,其后果往往是,造成大量产能的过剩,在产能严重过剩的情况下,行业之间势必产生恶性的竞争,这最终阻碍了技术的创新。
“中国的LED核心技术主要是在国外。”上述中山LED企业的主要负责人说,“对于我们来说,最关键的不是技术的创新,而是如何把产能做大,越大越好。”
科研改革 国外取经
地方已经意识到科研经费发放模式改革势在必行。王东在上述发布会上表示,广州已经着手研究财政经费该如何发放的问题。他说自己也在思考,是将钱散到每个企业去,还是放更多到科技服务平台上好。
“科技经费的使用模式,不能简单立项就行了。”10月12日,在首届中国科技金融促进高峰论坛上,广东省科技厅副厅长叶景图如此表示,广东省最近在反思过去在科技管理中的做法,未来将对既有科技经费使用模式进行调整。
广东省政协委员建议,我国的科研经费模式改革可向一些发达国家学习,比如德国,由一家协会统筹所有科研院所,并管理全部科研经费的发放。没有人为的行政管理角色,协会会长是科研出身的,知道钱应该花在哪里。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科研经费由科技部、科技厅、科技局这样一层层地审核下发,层级太多,容易出问题。而且科技厅是行政部门,不是科研部门,由他们来掌握经费和项目的发放并不合理。
编辑意见:那么,在LED行业里,如果遭到腐败“潜规则”,从企业的角度来讲,需要积极主动维护自身权益。例如遇到公共投资项目工程招标、LED补贴政策内容及发放过程中有问题的时候,利益相关企业应该向业主方、招标方等相关的部门和工作人员提出出问题所在,让问题公开化。同时,也可依靠行业协会、社会组织、或者媒体来进行曝光。作为企业,要懂得并善于在遇到政府或公共财政投资违背公开、公平、公正这“三公”原则的情况下敢于投诉,讲出自己的诉求,企业是监督好政府政策实施过程的重要角色之一,接受社会监督,这也是反腐的重要手段。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