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丁照明网首页| 绿色| 检测认证| 古建筑| 道路| 酒店| 店铺| 建筑| 家居| 办公| 夜景| 娱乐| 工业| 博物馆| 体育| 公共 登录 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邦 > 正文

勤上光电李旭亮:做LED领域“联发科”

2013-03-11 作者: 来源:环球企业家 浏览量: 网友评论: 0

摘要: 二级市场的喧嚣也开始蔓延至整个LED照明产业,质疑的声音铺天盖地而来,甚至有媒体预判,LED将步光伏行业后尘,走上不归路。这一担心并非空穴来风。

  快速“催肥”

  李旭亮技术出身,1988年毕业后被分配到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做了一名普通技术员,天天重复着电镀、拉丝、冲压、热处理等各道工序。不到两年,便晋升为工程师。1992年,更大的机会来了,一个老人在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次年,他便在后来成为世界制造基地的东莞筹借2000元创立了勤上光电,但公司早期是生产五金配件。

  1998年,在国家层面正式启动半导体照明产业化计划之前5年,李旭亮开始尝试小功率和中功率LED的研发,并逐步将LED光源应用于圣诞树、灯画、电动鹿、装饰灯等圣诞礼品领域。

  不安分的李旭亮并未像当地大部分制造企业一样安于做一个代工厂,加上灯饰的利润也越来越低,他急于寻找下一个投资机会。当时,公司产品全部销往海外,多年的国际市场经验让李旭亮瞄准了大功率LED,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推出政策鼓励半导体照明和LED产品。从此,公司全面转型。

  2007年之前,勤上光电的LED产品依靠五金渠道依然主打国际市场。当时国内市场对于高价的LED并不感兴趣,因此几乎所有的企业都紧盯海外市场。不料,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冲击,国际市场需求疲软。恰逢此时,在传统制造业增长放缓之时,中国政府开始出台各种政策推动绿色节能产业。李旭亮准备抓住这次机遇,随即将前一年量产的大功率LED照明产品全面推向国内市场。

  2008年前后几年是李旭亮最忙碌的时候。他找到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科研机构寻求共同研发,同时开始一家家和经销商谈判。如今,他还记得当时的窘境,“求爷爷告奶奶,人家也不愿意帮我们卖LED灯。”

  这样的冲动与困境存在于彼时的大部分LED企业,但这依然无法阻止他们的扩张步伐。在“寒冷”的经济大气候中,最火热的莫过于光伏与LED。深圳德士达公司是国内最早一批进军LED产业的公司之一,也是激进者的代表,其产能规划达6条生产线,年产12万盏LED路灯。其创始人熊映翔(现已离开德士达)告诉记者:“规划太超前,这样的量放在今天才能消化。”

  LED产业突飞猛进的背后,是资本的暗流涌动和政府的推波助澜。李旭亮带领勤上光电曾在2008年试图冲关上市,不过最终搁浅。但这并不影响一级市场,生产LED芯片的上游企业晶科电子总裁肖国伟告诉记者,“那两年,经常有投资机构找上门来谈投资。”2010年,他最终接受了王功权带领的鼎晖投资的资金。当时,LED与光伏被称为最受资本欢迎的两大行业。

  与此同时,政府也在不遗余力地推动LED产业发展。尤其是广东,2009年推出“十城万盏”计划,一时间,这个制造业大省涌现出上千家LED企业。同年,晶科电子收到广州市政府邀请,开建生产基地,面积由原来的3000多平方米增至3.5万平方米。

  李旭亮身处其中,却有清醒的认识,他说,“没有哪个国家会像中国一样,一个行业瞬间出现上千家企业。”

  快速“催肥”导致的产能过剩必然为行业的不良反应埋下了伏笔。

凡本网注明“来源:阿拉丁照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阿拉丁照明网,转载请注明。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
| 收藏本文
最新评论

用户名: 密码:

本周热点新闻

灯具欣赏

更多

工程案例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