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丁照明网首页| 绿色| 检测认证| 古建筑| 道路| 酒店| 店铺| 建筑| 家居| 办公| 夜景| 娱乐| 工业| 博物馆| 体育| 公共 登录 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天津照明 > 正文

中国城市光文化小史

2012-04-07 作者:罗澍伟 来源:天津照明 浏览量: 网友评论: 0

摘要: 在一定意义上说,光文化应列入泛文化的范畴,应属于文化研究中的边缘文化体系。不过,本文要检讨的,乃是光文化的历史,确切一点说,是中国城市光文化的产生与早期发展,即简略介绍一下中国城市光文化的历史。由于时间的仓促,也囿于作者的学识,挂一漏万之处在所难免,尚希大家方正不吝指正。

  作者简介:罗澍伟,1938年生,1962年南开大学历史系本科毕业。天津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长期从事中国历史和天津历史的研究,曾任该院历史研究所所长。主编有《天津简史》、《近代天津城市史》、《天津通志•租界》、《沽上春秋》、《近代华北区域的城市系统》以及《天津史话》等专著,发表论文近百篇,分别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和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

  在一定意义上说,光文化应列入泛文化的范畴,应属于文化研究中的边缘文化体系。不过,本文要检讨的,乃是光文化的历史,确切一点说,是中国城市光文化的产生与早期发展,即简略介绍一下中国城市光文化的历史。由于时间的仓促,也囿于作者的学识,挂一漏万之处在所难免,尚希大家方正不吝指正。

  中国古代城市建筑历史悠久,19世纪以前,中国的城市的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和持续发展时间之长,在世界上曾是无与伦比的。因而,城市建筑光学在中国产生和发展甚早,中国是世界上有着悠久城市光文化历史的国家。

  当然也可以说,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早懂得在建筑中利用天然光的国家之一。考古发掘资料显示,中国自新石器时代开始,生活在中原一带的先民,已经知道利用所处纬度的优势,在房屋建筑中考虑朝向问题了,即尽量使房屋坐北朝南;同时普遍采用樑柱承重结构,目的是便于开窗采光,以充分利用日照形成的丰富的光能资源,因而中国建筑很早就形成了“南窗北墙”的格局。东汉时期,造纸术得到推广,纸用于贴窗,既透明,又保温,所以到了公元6世纪以后的隋唐两代,纸窗被广泛应用,当时甚至发明了防水的纸窗。由于纸窗有着自身的优势,直到现在,中国的一些地方还保持着用纸糊窗的习俗。

  由于天然光的光谱具有连续性,因此无论在室内还是室外,都能够取得良好的光环境和视觉效果,所以“南窗北墙”的建筑格局,至今仍然广泛地为中国城市和乡村所采用。这比起西方国家中世纪城市那些墙壁承重建筑,在利用天然光源方面,要先进得多了。

  天然光是一种丰富的光能资源,既经济,又卫生,因此如何把天然光利用于现代城市的光文化建设,至今仍是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现在,已经出现了一种用于庭院和草坪做装饰光用的太阳能灯具,窃以为应当大力提倡和使用。

  在中国,利用火光照明也很早出现了。

  据研究,人类用火的历史甚久,约在79万年之前。50万年以前的北京猿人,不但懂得用火,而且能够管理火及保存火种。火给人类带来了光明和温暖,在如漆的黑夜,有了火,就有了光的延续。

  火的应用,是人类光文化的又一个起点。《说文》解释“光”字时说:“光,明也。从火,在人上。”这就是说,人,举起了火把,就能照亮周围的一切。由此可见,火的使用,是人类对于光文化发展的巨大贡献。

  火把,也叫火炬,学名“烛”;其实,最初的“烛”是有不同种类的。《说文》“火部”解释说:“烛,庭燎,大烛也。”后来有人解释说:“火在地曰燎,执之曰烛。”可见在周秦时代,火把已经有了不同用途与规格的划分――用于庭院照明的是大火把,用于流动照明的是小火把。

  但是,火把照明有着明显的缺欠,首先是明火,容易引起火灾,特别是用于室内照明;其次是燃烧的时间短。所以到了公元2世纪的东汉末年,便有了现代意义上蜡烛的产生。

123
凡本网注明“来源:阿拉丁照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阿拉丁照明网,转载请注明。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
| 收藏本文
最新评论

用户名: 密码:

本周热点新闻

灯具欣赏

更多

工程案例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