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Dth周周热词】中国LED企业生存状况:挺住or倒下?
摘要: 也许对于中国LED企业来说,“淘汰白炽灯”等利好政策不过就是一床寒冷时可欲而不可求的棉被、一颗饥渴中仰望不可得的梅。未来很美好,当下却如此艰难。钧多立、博伦特、帅亮等在当下成为先烈,若单是以偶然、个别现象来搪塞能够纾解这种紧张气氛,未尝不可。但是,别忽略了多米诺骨牌效应!
显微镜
多重压力
市场:国内市场没发育,国外市场又瘦身,业界竞争激烈
广东绿色产业投资基金、E MC(合同能源管理)联盟常务副秘书长林昭景分析认为,L E D的困境就在于没市场,特别是L E D照明领域。他指出,L E D照明多靠海外市场消化,而国内市场主要靠工程项目,例如路灯改造以及公用照明(包括超市、医院、住宅小区等)。
“通过渠道零售L E D灯具一定失败,目前L E D灯具还是要做出口和工程项目”,林指出。
而林透露,路灯节能改造项目都是政府工程,要走的流程多,项目执行起来比较慢;鉴于这样的情况,E MC联盟从去年开始研究并于今年下半年开始投资室内照明项目。据介绍,E M C联盟已签下了在长沙的一个一百万平米的小区进行公用照明的节能改造,广州的部分医院、深圳的部分超市公用照明的节能改造还在方案讨论阶段。林预计明年上半年,国内室内公用照明节能改造项目会集中爆发。
但李妙文分析指出,“L E D灯具节能不省钱,由于成本太高,加上人们对L E D灯具认识不够,导致目前国内户外、公用照明领域市场尚未完全打开,家用照明更没有市场可言。”
业内人士透露,据不完全统计数据显示,深圳L E D照明产品90%以上出口,国内市场仅消耗了不到10%。“很多做照明的厂是没有国内L E D灯具订单的,只有一些外贸的单。”但受欧债危机影响,近两年海外市场在不断“瘦身”。
所以,“很多大厂家是靠传统灯具来支撑着L E D灯具的发展”,林透露。
此外,黄立新告诉记者,欧洲、美国市场对L E D灯具的要求很严格,要通过各种检测、认证,完成一个订单要很长时间;而中东的需求量虽然大,但是开出的价格比国内市场还低,“一个L E D天花灯竟只开出一块二毛钱的价格,L E D灯具的几个螺丝成本都差不多有一块二毛钱了。”
据公开资料显示,去年5月到7月期间,欧盟委员会非食品类预警系统连续发出三道消费者警告,消费警告称产自中国的“O versol”牌L E D日光灯、“E coL ightN ordic”牌L E D灯管、“M ercury”牌L E D夜灯,不符合欧盟低电压指令和欧洲相关标准。有关当局已下令将产品撤出市场并从消费者手中召回已售出的产品。
库存:库存风险加大,企业陷资金困局
据高工LED产业研究所不完全统计显示,1-9月,LED上市公司存货余额高企,同比和环比两个指标均出现大幅增长的迹象。
LED上市公司三季度存货变化情况
其中,上游上市公司的存货余额最大,其中三安光电的存货余额及同比增速均排在所有LED上市公司的首位,公司存货总额接近10亿元,同比增速接近四倍。同属上游的乾照光电存货余额增速也翻了一番,达到138.4%。
“存货积压,加上今年国内上游企业购买MOCVD花费巨大资金,企业现金流均出现一定恶化。”张小飞透露,“但现在一些外延厂家的融资还是面临很多困难。一方面,厂家买机器需要资金,但是如果真的买设备,又没赚到钱的话,投资者就会质疑你的投产为什么没产生相应的利润;另一方面,厂家需要一定的现金流,但又不能因此而去融资,而实际上现在外延厂家的盈利能力又相对差一点。如果投资者给予资金,又会问厂家什么时候可以盈利。这个很痛苦。”
转型:“借鸡生蛋”积聚风险,转型路上融资难
现在国内LED企业大多是从外行业者转型进来,如深圳LED企业多是从电子企业转型过来,佛山、中山LED企业多是从传统照明企业转型,他们基本都是在 “借鸡生蛋”———从国外买回大量的设备、买芯片回来自己封装,这就提高了L E D产品生产成本,降低了企业利润;而且由于国内技术水平本身达不到国际水准,在国内封装后芯片的质量下降,寿命缩短,后期维护成本非常高,所以L E D行业的厂商常常是刚吞进去一笔资金就要吐出来;此外,新的生产项目也需要厂家先投资,极容易造成资金链断裂,这也是大部分LE D厂家生存艰难,以至于倒闭的原因。
如在深圳宝安区,一家由三家小微企业共同出资成立的主要从事LED封装设备的研发和生产的企业,成立只有短短两年时间。他们生产的一台LED生产设备能卖到八至十二万,相比国外同类型产品便宜了一半,去年卖了一百多台,前期已经投入三百万,后续又投入了六百万,由于都是自有资金投入很有限,一旦面对大客户时,实力的强弱就凸现出来了。
下一页:网友说法:部分企业抗不出,但LED行业会HOLD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