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D企业参差不齐 两三年内或大洗牌
摘要: 高市场预期吸引了众多企业跻身到这个产业链条各个环节,尤其是中下游环节。业内人士估计,全国LED产业链上的企业现在约有4000多家。不过业内人士都认为:LED产业两三年一定会大洗牌。由于技术创新与标准的订立,一些企业将在发展中被淘汰出局。
囿于技术 企业多居产业链中下游
在政策利好和产业前景看好的预期下,各路资本大踏步迈入LED产业,但在业内人士看来,整个产业链从上中游芯片外延片到下游的封装应用,其中一个致命问题是,受囿于芯片的核心技术。
福建鸿博集团董事长尤玉仙则说,“LED全球最前沿的芯片应该是美国和日本,中国在灯具方面最有优势和最大竞争力”。芯片基本被日本日亚垄断,“全世界绕不过去的就是日亚,它的蓝光发明专利把所有人都困住了,都得买它这个专利权”,万邦光电董事长何文铭说,“我们公司已经上了日亚的黑名单了”。
没有核心技术的另一面,要么花大价钱获得授权,要么直接购买产品。泉州台商投资区今年刚刚投产的和谐光电就是如此,只能买进口芯片。“在成本中芯片大概占60%”,该公司副总叶完全表示。
在国内,芯片的龙头企业厦门三安股份,产品指标堪比国际指标,其光效在100到120LM/w,并已量产化。另有兰士微、德豪润达、同方、联创等几家上市公司具备行业竞争力。
“世界已开始关注中国的LED灯具”,但现实是,出于保护,“在LED知识产权方面,欧洲德国、美国、日本现在已经采取了联合行动,不授权。”三安董事长特别助理柯永瑞说。
除了芯片,“现在全世界范围内LED还有一个绕不开的专利,就是封装用的胶水,一公斤要卖七千块”,何文铭说。另外,一些关键设备及原材料现在都严重依赖进口。国内企业一些专利技术仅集中在外观设计、封装散热技术等下游领域。
没有核心技术专利,“只有老老实实地拿人民币去换美金,再去买人家东西,还要受人家威胁”,柯永瑞说,和国外厂商比较,没有办法可比。
走闽台路线合作的福建,两岸专利合作更多只是集中在产业中下游的封装和应用领域,几乎没有涉及芯片和外延领域的专利。
行业两三年大洗牌 呼唤标准
目前,我国LED产业并无统一标准。现有产业链条上的4000多家企业,包括国内上市22家企业,因为没有标准,产品也显得良莠不齐。来自台湾的鸿博集团总经理黄胜邦认为,在灯具设计上,大陆并不输给台湾。但品质还是输给台湾。
尤玉仙更是大倒苦水,“企业参差不齐,比如两百万投资的家庭作坊,几个亿投资的企业,牌子打出去同样也是LED企业。我们现在的企业打不过这些小企业。”
靠印刷起家的鸿博集团在2005年开始投2.6亿进入光电行业,“我们是印发票的,有人说我一楼在印钞,二楼在烧钞”,尤玉仙戏言。
和谐光电副总叶完全说,现在LED铺天盖地,国家还没有一个标准出来,我们主要是自己定位。他还认为,“国家还没有一个标准出来,没有标准出来就会有好、有坏,会差很多”。
实际上,LED的标准很难制定,胡爱华告诉记者,因为LED的技术总在不断更新,标准的制定需要一个时机。
不过此事已被相关部门提上日程,工信部2011年标准化重点工作中介绍,“加快建立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行业标准和重要产品技术标准体系,并在经费、计划安排和审批等方面给予优先和倾斜支持”,其中就有半导体照明产业。
另据了解,全国照明电器标准化委员会透露,目前有12项关于LED照明的标准通过了基本审定,有望不久颁布实施。福建则借海西规划的东风,跟台湾合作制定技术标准,“我们先走一步,就是利用台湾的标准,跟台湾开展对标。闽台合作,产业合作,要有产业标准、技术标准、设计标准、验收标准等等”,刘捷明说。
“我相信两三年一定会大洗牌,这些把行业当中的名声做坏掉的企业,可能就会被洗掉了”, 尤玉仙说。对此,刘捷明也认同,“就跟过去做电视机一样,从未来看,不断的洗牌完以后,数以千家到几百家、几十家,到现在整个竞争的也就是几家”。
对于目前的LED产业发展,刘捷明认为,一要做授权,二是购买;第三是自己创新。“一定的时候,我们就形成核心竞争能力,可以和主流厂商交流了”。
文章来源:人民网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