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示范”到“市场”还有多远
摘要: 为了引导半导体照明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科技部力推的以应用促发展的“十城万盏”试点示范应用工程已行进了近一年,此次“十城万盏”半导体照明应用试点城市工作会议上,21个试点示范城市政府将向国家交出一份什么样的答卷呢?
市场模式之惑
科技部在启动“十城万盏”试点示范工程之时,就将建立应用推广的市场机制提到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上。各地政府在推进中也一直在尝试摸索。如东莞市在财力较充裕的区域采取一次性财政支付方式进行补贴,在一次性财政投入有压力的区域推行用户+银行+企业的买方信贷的合同能源管理(EMC)模式;厦门市示范工程以“政府采购,集中招标,分片使用”为原则,按试点-示范-大面积推广的顺序分步分批推进;潍坊市通过直接招标、间接招标与经销商销售的方式推动试点工程的逐步商业化运作;成都市则探索了“以路养路、节电返还”的模式。
在各地探索的模式中,EMC模式因既能减少甚至不增加财政支出,又可以取得政府机构带头节能的效果,成为许多地方着力摸索实践的市场模式之一。东莞市已成功运用这种模式,完成了石龙、石排镇23条街道68公里共4100盏的大功率白光LED路灯示范工程建设,取得整体节电60%以上的可喜成绩。但合同能源管理的模式在我国还是刚刚起步,政府、用户及节能服务公司对合同能源管理的模式了解还不够深入,新兴和潜在的节能服务公司不具备该机制所要求的能力,缺乏融资渠道,项目开发周期长,近期获利能力差,项目融资困难,推进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此外,一些新的商业模式也值得关注,如模块化。所谓模块化,就是让LED照明研发制造的工作标准化,将光源、散热部件、驱动电源集成在统一的模块里,批量生产,通过模具制造出标准化的LED照明产品。灯具企业只需购买模块,然后添加一些简单的零件和造型设计,就可以制造外观精美、价格低廉的LED灯具。这使传统照明企业跨入LED实现产业升级的门槛大大降低,而使制造的效率空前提高,能有效降低灯具成本。
这些探索应该说都是很有价值的,但至今还没有形成一个成为可大规模推广、适应市场体制的有效实施模式。在目前LED技术、产品及应用发展一日千里的情况下,迅速建立适应半导体照明产业特点的新的商业模式已迫在眉睫。
标准检测谁说了算
在此次汇报中反映出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标准和检测的问题。由于国家层面上标准与检测的缺失,各地检测中心使用的测试方法和推出的检测标准各不相同,使企业的同一种产品在不同的检测机构检测时出现不同结果,加之地方政府的采购部门对本地方之外的企业及产品情况不是很清楚,导致无法合理采购,直接影响应用效果。如何确保检测结果具有权威性,对下一步试点示范工作的深入开展非常关键。
这次汇报,一个新的动向是,很多城市都提到了本地检测平台的建设,如哈尔滨、武汉、石家庄、厦门、上海、扬州、重庆、东莞等地已建立了半导体照明检测中心,并起草和实施了一批地方技术规范或标准,通过强化检测等保障应用产品质量和试点工程质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检测平台搞的太多就可能出现重复建设,太少又满足不了产业快速发展的要求,这得从国家层面好好考虑一下,包括检测平台的分布和建设层次以及每个层次的任务。”科技部高新司副巡视员刘久贵在听完各地汇报之后表示,并指示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研发及产业联盟(以下简称“联盟”)协助科技部加强对测试机构的调研与跟踪,对全国半导体照明检测平台的布局提供建议。
目前检测服务业正成为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新热点,我国的测试机构也正在实现三个“转向”,即从完全依赖政府转向逐渐依靠市场,从依赖政策扶持转向依靠竞争,从等待客户上门转向积极主动开发市场。作为光电产业的一个分支,半导体照明产品的检测机构势必要融入国际检测业的大军中,能否作为半导体照明权威的检测平台,不是能靠政府的支持来实现的,而要靠自身的服务及盈利模式在市场中做强的实力。
作为测试服务机构来说,充分认识并跟踪半导体照明特点,完善测试条件与能力,培养测试人才是当务之急。对于政府来说,以培育测试服务机构为切入点,进而带动技术研发和下游应用两端,不仅可以全面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而且可以为中国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提供良好契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检测机构将成为今后带动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