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丁照明网首页| 绿色| 检测认证| 古建筑| 道路| 酒店| 店铺| 建筑| 家居| 办公| 夜景| 娱乐| 工业| 博物馆| 体育| 公共 登录 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邦 > 正文

回看蔡祖泉生平80余年 一生爱照明

2009-07-21 作者:admin 来源:阿拉丁照明网 浏览量: 网友评论: 0

摘要: 2009年7月17日中午,我国“电光源之父”、复旦大学教授蔡祖泉逝世,享年84岁。

  一、蔡祖泉生平简介

  蔡祖泉,男,1924年11月生,浙江余杭人。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后在上海药厂工作。自学成才,1952年到复旦大学工作,历任复旦大学电光源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副校长等职。1992年退休。蔡祖泉同志是我国电光源研究领域的著名专家。 我听党的话,灯听我的话是蔡祖泉教授的名言,他被人称中国的爱迪生、中国的照明之父。

  1978年晋升为教授,1981年9月担任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历任复旦大学副校长,复旦大学电光源研究所所长,中国光学学会,中国轻工业学会首届副理事长,上海市科协副理事长几上海照明学会理事长中国照明学会副理事长。蔡祖泉于上世纪60年代被树为上海的革新标兵和劳摸标兵,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国家发明二等奖、国防部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等奖项。

  蔡祖泉最初是从一个学徒工走上光源研究的道路。抗日战争时期,年仅16岁、只有小学3年级水平的蔡祖泉就到中法药厂(延安制药厂)玻璃制造车间学徒,生产玻璃药水瓶,在那里从事了十年的玻璃制造工作,并参加了中共地下党。他曾协助几位大学教授从事药剂实验工作,后来,上海交通大学物理系建设X光管实验室,周同庆和方俊鑫教授希望将他调去协助进行X光管研发工作。

  1951年,在上海市的一次座谈会上,一位教授向陈毅市长递了张条子,认为蔡祖泉对玻璃真空有研究,应该调入大学工作。在对知识分子非常重视的陈毅市长过问下,很快,工人出身的蔡祖泉调到交大,担任技术员。1952年院系大调整,他调到复旦,继续从事X光管的研发工作,并负责玻璃和金属铜圈的焊接技术攻关、X光管的玻璃封接和对玻璃真空系统的维护。

  1955年,在周同庆教授的领导下,我国独立研发成功了第一支X光管,填补国内市场技术的空白,年仅30岁的蔡祖泉受到莫大的鼓舞和启发。他看到研发X光管的真空系统主要设备都是依赖进口的,便立志要为国家多做些贡献,在这一技术领域走出自己的创新之路。经过他的钻研,1956年,我国第一只立式三级玻璃油扩散泵试制成功,随即又研制麦克劳水银真空斗,这些技术和设备研制成功,为后来对新型电光源开发研究和生产打下了技术和物质的基础。

  蔡祖泉曾希望读大学,并考上了南京工学院,但因为玻璃真空研究工作需要,他并没有读成。他一生的科研知识,全靠坚持不懈的自学和实践。

  上世纪60年代,自学成才的蔡祖泉创建了我国第一个电光源实验室,开始了该领域的系统研究。1961年,蔡祖泉与同伴们初探我国科学家的空白领域电光源,着手研制国内的第一盏光源高压汞灯。同年,复旦大学电光源小组成立。我国电光源史上第一个氢灯、第一个高压汞灯、第一个氪灯、第一个长弧氙灯等一系列成果陆续从他手上诞生。

  80年代后,蔡祖泉的科研工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他一方面积极从事学术论文的写作和国际光源与照明的学术交流,多次出席国际性科技研讨会议,了解电光源发展的最新发展状况,并及时将国际上的专业信息转至国内企业,指导我国光源照明的研究和开发。同时,针对现代化经济建设的需要,在成功研制新光源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进行二次开发工程化开发的研究,使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取得极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并获国家科委推广二等奖。1984年,蔡祖泉提议在复旦开设光源与照明工程专业系,如今,作为经教育部批准的惟一在高校设立的光源与照明工程专业,已培养出无数优秀人才。1988年,本着强烈的民族责任心,他克服种种困难,成立了中国自己的照明学会。

  1992年退休,退休以后,蔡祖泉依然心系创新,在市科协副主席、上海照明协会理事长岗位上兢兢业业,谋划建言。卸任后,蔡教授仍坚持每年做出一两个专利。他说,爱迪生到晚年仍坚持发明研究,这一点我得向他学习,能活多久,就工作多久。

  2007年,在蔡祖泉直接推动下,被誉为光源界奥林匹克会议的国际电光源学术讨论会第一次在中国召开。国内外企业家、研究人员深入交流,中国电光源力量精彩亮相。他对身边亲人同事说,我最大的心愿,已了。

  2009年7月17日,因病医治无效,于当日12时36分在华东医院逝世,享年86岁。

  二、所作发明(技术类)

  1963年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只高压汞灯;1964年研制成功我国首盏1000瓦卤钨灯,此后又相继研制出脉冲氙灯、氢弧灯、氪光谱灯、超高压强氙灯、充碘石英钨丝灯、超高压强汞灯等10余类照明光源和仪器光源,大大缩短了我国电光源研究水平与国际上的差距。其中,长弧氙灯在上海人民广场点亮后,这盏100KW的人造小太阳,被称为中国人的争气灯;25千瓦水冷电极短弧氙灯被用作航天工业部大型空间环境模拟设备太阳模拟器的光源。1985年起,开发了中国人自己的系列节能荧光灯。

  长弧岛灯碘钨灯分别获1965年国家科学发明二、三等奖,他主持研究的大功率短弧氙灯水冷钨一铜阳极制造获得1980年国家发明三等奖:H型节能荧光灯获得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双U型节能荧光灯获得1995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963年后曾与电影有关单位合作,研究成功1000瓦3000瓦新闻摄影用管形卤钨(属国内首创),500瓦2000瓦放映短弧氙灯,1000瓦3000瓦拍摄外景用的直流镝钬灯,该灯1980年获得国家发明三等奖。

时间

发明

获得奖项

1956

首只立式三级玻璃油扩散泵

麦克劳水银真空斗

1963

首只高压汞灯

1964

首盏1000瓦卤钨灯

脉冲氙灯、氢弧灯、氪光谱灯、超高压强氙灯、充碘石英钨丝灯、超高压强汞灯等10余类照明光源和仪器光源

1000瓦~3000瓦新闻摄影用管形卤钨灯(国内首创)

5002000瓦放映短弧氙灯

1965

长弧岛灯碘钨灯

国家科学发明二、三等奖

1980

大功率短弧氙灯水冷钨一铜阳极制造

国家发明三等奖

10003000瓦拍摄外景用的直流镝钬灯

国家发明三等奖

1985

H型节能荧光灯

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5

U型节能荧光灯

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三、贡献成就(学术活动类)

  蔡祖泉致力于科学研究的同时,还从事学术论文的写作和国际交流、指导研究生的教学,从1983年开始连续6届(三年一届)担任国际电光源学术会议的组织委员。曾发表了三级玻璃油扩散原,玻璃与金属封接,玻璃和石英封接,无极荧光灯,微型卤钨灯,长弧氙灯,高显色性高压钠灯,紧揍型荧光灯工程开发探讨等论文。以及参加编审的书籍有《电光源原理》、《电光源电器原理及应用》、《实验霓虹灯技术》。

  四、蔡老名言

  我听党的话,灯听我的话。

  爱迪生到晚年仍坚持发明研究,我也得能活多久,就工作多久。

  中国需要强大,光源更需要自主创新!有自己的新技术,我们就能站起来。

  五、照明界人士悼念

  周太明:

  蔡教授是中国光源事业的开拓者,他关注高压钠灯,高压汞灯,金卤灯,在这些产品尚未萌牙的时候,他始终最站在最前沿,对这些产品的研发保持着非常敏锐的洞察力与观察力,并努力的去引导和带动他们的发展;对于新光源LED,去年深圳的科技部会议,重病中的他当时饭都吃不下去了,带病之身的蔡老仍然为LED指明方向,连当时的主技会议的曹部长都为之动容。

  对于他的学生,蔡教授始终是怀着一颗育人的心,没有他,也就没有今天的我们,当年,送我们去国外学习,肯定是要耽搁手头的主要工作的,可是蔡老师始终认为培养下一代是本份,非常坚持地这样去做,对于人才的教育与培养这一点,没有蔡老,就没有我们的今天,他堪称我们的人生导师。

  中国的照明界走向世界,与国外的学术技术交流,蔡老也始终是走在最前沿的第一人。中国照明与世界其他国家的联系,也是始于蔡教授的,这一点,我们要永远铭记!

  我们永远悼念这位好人!

  朱绍龙:

  对于蔡老的逝世我感到很沉痛,我从1963年大学毕业后与他一共工,在他的领导下工作,后来接替他的班,担任复旦大学电光源研究所所长,他是良师益友,一直以来给我很大的帮助。我与他相处46年,这样深的情谊永远都无法抹掉。

  他对中国照明行业的贡献大家有目共睹,几乎所有的新光源都有他创造的痕迹,他是照明的开拓者,也是将中国电光源带到世界的人。希望我们照明的后辈们长江后浪推前浪,继承蔡老的精神,永远向前。

  我们永远怀念您,蔡老。

  陈大华:

  蔡祖泉,一代宗师,德昭日月。开创中国新光源,永将光明留人间。

  蔡祖泉教授,很多媒体也报道过他很多事迹,我主要想说下蔡老给我体会最深的几点。

  人才是照明发展之关键

  1978年,在蔡老的带领下成立了复旦大学电光源研究所,开始从事中国光源的研究。在这个时候,蔡老认为要想真的发展中国照明事业,人才是关键,所以在蔡老的提议下,1984年复旦大学成立了光源与照明工程系,是中国第一个专业传授照明技术知识的大学专业院系。

  照明技术的发展需要各个学科的综合积累

  蔡老把光源事业作为毕生的追求,当他60岁的时候,开始研发节能灯,节能灯要用到一种原料,三基色荧光粉,普通的荧光粉才18块1公斤,而在当时三基色荧光粉价格十分昂贵,是普通荧光粉的一百倍。当时蔡老从自己的科研经费里拿出一部分给化学系的一位教授帮忙研发三基色荧光粉,最后终于得以成功。中国第一支节能灯在复旦大学电光源研究所诞生,而今日普及中国大地的节能灯正是蔡老最初成功研发出来的。

  所以蔡老认为照明应该是各门科学的共同积累才能不断进步,要团结不同领域的科技人员一起攻关,最后才能成功,而不能闭门造车,固步自封。

凡本网注明“来源:阿拉丁照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阿拉丁照明网,转载请注明。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
| 收藏本文
最新评论

用户名: 密码:

本周热点新闻

灯具欣赏

更多

工程案例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