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丁照明网首页| 绿色| 检测认证| 古建筑| 道路| 酒店| 店铺| 建筑| 家居| 办公| 夜景| 娱乐| 工业| 博物馆| 体育| 公共 登录 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产业分析 > 正文

明天的"蔡祖泉"在哪里?

2009-07-20 作者:admin 来源:东方网 浏览量: 网友评论: 0

摘要: 蔡祖泉,这个在四五十年前因“做灯”出名的工人科学家,离开尘世到天堂去“做灯”了。当年我代表复旦大学员工的孩子们,为这位电光源专家献戴红领巾的情景恍若昨日,现在才想起那时他还不到40岁。半个世纪以来,他以自己的智慧、才干、辛劳为祖国的电光源事业立下赫赫功劳,成为新型电光源领域当之无愧的“中国爱迪生”。

  蔡祖泉辞世翌日,文汇报记者写道:抗战时期,年仅16岁的他就到中法药厂(延安制药厂)玻璃制造车间当学徒,生产玻璃药水瓶。在那里,这个玻璃工一干10年,其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解放后,上海交通大学的周同庆教授、方俊鑫先生承担了国家研制X光管的任务,他们急需一位懂得玻璃制作技术的助手,点名要了蔡祖泉。3个月后,药厂少了一个玻璃生产工,而中国的电光源事业多了一位开拓者。我把这段文字粘贴在MSN上,发给了周同庆教授的儿子,他十分感慨,既为文汇报忠实地记载历史,也为技工成长为专家的特殊经历。他说,那时技工的水平和现在不可同日而语,如今去哪里找当年的蔡祖泉?

  这句话让我突然记起社会学家邓伟志先生的一篇文章《每当见到蔡祖泉的时候》,其中有这样的文字:天底下只有一个蔡祖泉吗?当然不是!在我的记忆中,工人成为工程师、作家、理论家的很多。实践第一线是升华出理论的快车道。实践好比画龙,升华就是点睛。没有画龙,难以点睛;画了龙以后,便是一点就通,一点就亮,一点就活。但是,过去能培养出那么多蔡祖泉式的人物,今天呢?说得精彩,问得却教人沉重。

  可以想象,假如当年的玻璃工蔡祖泉没有高超的技能,两位教授不可能选中他当助手;而假如没有日后在实践中的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他又怎么可能成为专家、教授?但是,他的起点毕竟是在技工。而技工对于企业的生产流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当然更是爱迪生们出发的起跑线。

  让人扼腕的是,这条起跑线的被冷漠、被歧视,甚至被抛弃,已然是不争的现实,其直接后果便是技工荒的出现,尤其是高级技工捉襟见肘。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调查显示:目前我国有技术工人约7000万人,高级技工仅占技工总数的4%,这与发达国家高级技工30%至40%的比例相去甚远。其中原因不少,既有人们观念上的误区,也有政策导向的失误,还因高校扩招致使职业教育遭到挤压,呈日趋萎缩状。而持续经年的技工荒以及产业工人素质的低下,则直接影响了我国的产品质量、技工实践转化为技术的能力,并最终阻碍产业结构调整和产能升级。据统计,由于技工缺乏,我国目前企业产品平均合格率仅70%,每年因不良产品造成的损失近2000亿元。难怪同样品牌的商品,国内组装的质量就是不如原装。

  一边是一线生产技工大量短缺,一边却是大学毕业生等待就业,这样的强烈反差难道不耐人寻味么?蔡祖泉离去之际,让我们在回溯这位了不起的工人科学家的足迹时,更深刻地反思我们的人才观、价值观、教育观、就业观,从而立志打造一个有利于明日的蔡祖泉成长成才的体制机制。若此,蔡祖泉也将笑慰天堂了。

阿拉丁照明网专题报道中国电光源之父蔡祖泉逝世>>

凡本网注明“来源:阿拉丁照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阿拉丁照明网,转载请注明。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
| 收藏本文
最新评论

用户名: 密码:

本周热点新闻

灯具欣赏

更多

工程案例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