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共订行业标准更利发展
摘要: 一年超过700亿元的产值,如果没有台湾光电业者从海峡东岸往西岸的转移,福建的这一支柱产业就难以有今天的规模。巧合的是,就在两岸开启“大三通”时日,厦门又朝“光显之城”跨了一大步——— 台湾东元集团斥资6000万美元投建的首个液晶电视生产基地在厦正式投产,成为台企在大陆规模最大的液晶电视制造厂。
提升 凸显两岸经济圈的海西优势扭转1.7倍成本差距
尽管有种种利好,但在多位业者眼里,“大三通”对厦门的利好要低于新晋的“直航”城市,新的困惑同样摆在闽台光电对接这一被福建十分倚重的产业上。但业者认为,仍需努力加强配套,扭转一些承接光电产业转移的不利因素。“我们也想尝试着把顶尖上游生产的产业放在厦门,但成本要高过台湾,统计一下,可能达到台湾的1.7倍”,童胜男以自己生产的实践为例,多数的原材料在大陆采购不到,比如荧物料、显影剂等,而尽管已有长足的进步,但比如,厦门还没有专门存放化学品的仓库,给类似的采购仓储带来不小的难题。
采访中,有一业者同样觉得厦门在配套上仍有相当空间,“比如,在生产中,我们需要激光对位机,但到码头后,我们找不到可以运输的气垫车,最后只好从上海租来,成本相当高”。
两岸应共同制定行业标准
“对于这一产业,真正的高利润是在上游”,尽管自身已布局上中下产业链,但童胜男表示,事实上,目前已转移到厦门的多数光电产业,处于中下游的居多。在台湾多数“大腕级”的业者已纷纷抢滩海峡西岸后,如何在量的基础上完成“质”的提升,已事关产业升级。对此,在童胜男眼里,海东-海西的 “经济圈”在国际层面上的优势完全可以媲美长三角、珠三角,而现在“大三通”后,虽然在外界看来厦门的区域优势可能有些许削弱,但是有更大的饼放在海西几个主要城市面前,“台湾过来就是厦门、福州,海峡就像我们想象中的 湖,这样的两岸经济圈,就不可能是在天津,海西的区域优势仍然明显”。
在这种优势下,一些业者以海西的中心城市厦门为例,其已被列为国家半导体照明产业化基地,在相关的政策、法规等优惠配套上,可以进一步“先行先试”的,“高科技重在创新,不仅技术要创新,配套的政策同样需要创新,何况厦门特区可以先试先行,比如税收问题”。“将来闽台在这一领域的对接,目标还应是吸引更多世界级的高科技企业”,在童胜男看来,比如海峡本土,三安电子、福晶科技、厦门华联公司等,该是两岸的业者可以一起坐下来制定这一领域“标准”的时候了。业界认为,只有质的进一步提升,近水楼台的海西才可在“大三通”后的进一步大转移中扮演更关键的角色。(编辑:CBE)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