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丁照明网首页| 绿色| 检测认证| 古建筑| 道路| 酒店| 店铺| 建筑| 家居| 办公| 夜景| 娱乐| 工业| 博物馆| 体育| 公共 登录 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 > 正文

珠三角出口入困境 可喜港商未放弃

2008-10-28 作者:admin 来源:赢周刊 浏览量: 网友评论: 0

摘要: 今年上半年,珠三角出口形势急转直下,出口加工型企业的困境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不过珠三角的区域优势依然得到港商的认可。

  今年上半年,珠三角出口形势急转直下,出口加工型企业的困境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日前,中国银行(香港)有限公司经济研究员应坚发表题为《珠三角加工贸易面临的困难及应对之策》的研究报告指出,生产成本持续上升挤压着港资企业的利润空间,使部分企业的经营难以为继。为此,珠三角企业一方面加强产品研发及品牌开发,另一方面则准备向成本更低的地区迁厂,后者对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的可行性更高,而地方政府亦采取措施支持迁厂。

  不过,可喜的是,新一轮产业转移衍生出来的工厂迁移潮,与1980年代港商投资珠三角潮有一点是相同的,即根并未从香港移走。香港将继续成为扩散出去的出口加工型企业群的总部所在地及服务中心,特别是金融服务业及转口贸易的功能不会失去,反而辐射范围有所扩大。珠三角的区域优势依然得到港商的认可。

  最近,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及升级问题引起了粤港两地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特别是一些港商投资的出口加工型企业面对内外环境转变及国家政策调整,经营成本急剧上升,出现较大的困难。这些企业正在考虑采取包括提升技术、创建品牌、重组合并、迁厂甚至停止业务在内的各项对策。这个变化除会对珠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外,还会使粤港两地经济合作模式出现新的整合。

  珠三角出口增长速度放缓

  今年上半年,广东省完成生产总值10.7%,虽同比回落了3.6个百分点,但高于全国10.4%的GDP增幅,表现好于长三角的一些省市。不过,广东省经济增长中出现一些值得留意的问题。首先,工业生产出现较大的滑坡,经济效益明显下降。规模以上工业(年销售超过500万元的企业)完成增加值回落了4.7个百分点,九大产业中除电子信息业及高技术制造业稳步增长外,其他产业均放慢了步伐。首5个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只增长4.3%,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44.8个百分点,少数行业出现亏损;其次,出口增速逐月下滑,表现要差于长三角的一些省市。上半年广东省出口总额增长12.9%,增幅同比回落13.5个百分点,远落后于全国21.9%的出口增幅,比长三角的上海、江苏及浙江分别低9.7个、8.3个及13.6个百分点。广东省出口总额占全国的比重因而从2006年的31.8%、2007年的30.3%降至今年上半年的28%。

  广东省是内地最主要的出口基地之一,珠三角地区更集中了内地大部分的出口加工型企业(又以外资及台港澳资企业为主),2006年出口总额占全省的95.6%以上,占全国的29.8%,被誉为世界工厂。

  今年上半年,珠三角地区出口严重退步,广州、深圳、东莞及佛山出口增幅分别回落8.1个、21.6个、2.4个及20.1个百分点。6月份,深圳及佛山出口分别下降2.6%及3.6%,这是近年来罕见的。上半年深圳出口增幅排名处在内地沿海出口基地落后位置,而去年同期增幅达31.3%,领先于其他地区,对广东省出口增量的贡献率超过50%。

  另一方面,出口加工型企业主要产品出口增幅滑坡明显。例如,广东省上半年服装出口同比减少31.3%,塑料制品萎缩4.5%,玩具、灯具及箱包出口增幅分别下降25.4个、14.2个及12.6个百分点。从企业类型看,上半年三资企业出口增长15%,而去年同期增幅曾达24.4%。鉴于珠三角在内地的重要地位,其目前出口形势严峻,的确是一个相当严重的问题。

  出口加工型企业陷入困境

  上述宏观经济数据的变化反映出微观层面企业经营的真实状况。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珠三角出口加工型企业开始普遍感到生产成本急剧上升对经营活动的巨大压力。而美国次贷危机恶化逐渐影响到实体经济上,珠三角主要出口市场的居民消费信心下降,消费规模有所缩小,使珠三角出口加工型企业雪上加霜。部分劳动密集型行业(如服装、制鞋、玩具及陶瓷加工业)利润空间进一步收窄,甚至出现亏损。

  最近,有关这些行业出现大规模倒闭的消息不时传出。如有消息称去年东莞有2000多家企业倒闭,其中包括500家制鞋企业。海关数据亦显示,今年首两个月珠三角参与出口鞋的企业只有1512家,比去年同期减少1855家。但这些数据并未全面反映问题。据东莞市统计局公布,如果加上新开业企业,前年和去年该市净增鞋厂537家及212家,去年底累计有鞋厂4404家,仍然稳中有升。还有一些特殊因素导致较广泛的企业淘汰现象,如政府加强环保执法及欧美提高安全标准使不少陶瓷及玩具企业停产或关闭。总体上,珠三角迄今未出现大规模行业性倒闭问题。

  珠三角港企倒闭数将超1万家

  尽管如此,珠三角出口加工型企业经营困难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并且经营困难可能会维持相当长一段时间。据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下称厂商会)的一份调查,83.4%的被访企业称整体生产成本在过去两年上升一成以上,差不多有相同比例预计未来两年生产成本还会攀升一成以上。被访企业对未来两年珠三角营商环境感到悲观甚至非常悲观的比例接近六成,预计所在行业整体业务将会收缩的比例为三分之二。在这种悲观情绪支配下,8.4%的企业表示会考虑关闭工厂,11.7%的企业考虑转向其他业务,两者合计达两成。因此,厂商会估计,如果现有经营环境持续得不到改善,未来港商在珠三角所设的企业中倒闭数量可超过1万家。

  今年珠三角劳工涨薪至1358元

  到底是什么因素致使珠三角出口加工型企业生产成本大幅增加,使蓬勃发展中的出口加工业出现逆转?

  一、劳动成本持续而急速上升使劳动密集型企业一时难以消化。

  20多年前,外资大量投资珠三角,看中的是当地劳动力及土地资源。充裕而廉价的劳动力供应使出口加工型企业长期维持较低的生产成本,提高了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这种劳动力市场结构近年发生了变化,受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长三角迅速崛起、人口政策带来出生率下降及内地教育水平普遍提高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流入珠三角的外来劳工持续减少,2004年首次出现劳动力供应缺口,五成以上的出口加工型企业不同程度出现缺工现象,劳工流失率急速上升。据广东省政府估计,2006年全省劳工缺口250万人,占总需求的三分之一。

  劳工短缺必然推动工资上涨,2007年广东省职工年薪2.9万元,比2003年增长46%,年均增长10%。最低工资标准水涨船高。以深圳为例,2002年特区内外每月最低工资标准分别为595元及460元,2006年则猛增二成左右,今年又一次性提高150元,已达1000元及900元,比2002年上升68%及96%。调查显示,2006年珠三角外来劳工平均工资为1298元,高于长三角。劳动保障部预计,今年珠三角新招外来劳工平均工资将再升至1358元。工资急升使劳动力密集型企业难以承受,一些以最低工资水平招工的制鞋及纺织企业出现劳动力严重不足现象。另据广东省工资倍增计划,从今年起全省职工工资每年递增14%,到2012年工资水平将比2000年翻两番(5.6万元)!

  珠三角劳工成本两年涨25%

  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也带来一定的成本压力。内地目前正在实施各项社会保障计划,整个保障制度覆盖面越来越广,出口加工型企业要为职工缴交多项保险,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及工伤保险等,估计该四项保险约占工资收入的18%。部分城市还实施住房公积金制度,要求企业为职员缴交其工资的5%。另一个问题是劳工维权意识的提高,特别是劳工合同法及就业促进法实施后,劳方在劳资谈判中地位上升,要求增加工资呼声增强(广东省提请劳工仲裁的案件年增25%),进一步推高工资。

  据香港贸发局估计,珠三角地区包括工资、社会保险缴费及其他福利的劳工成本在过去两年上升了25%。假若劳工成本占总生产成本的15%至30%,仅工资上涨及人民币升值,便使总生产成本增加6%至12%。

  加工贸易新政推高企业成本

  加工贸易政策调整对珠三角出口企业带来了强大冲击。

  加工贸易是内地最重要的贸易形式之一,也是多年来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去年已占货物进出口总额的45%,占出口总额的51%。近年来,内地贸易顺差持续扩大,外汇储备位居世界各国之首,大量外汇流入导致严重的流动性过剩,而海外贸易摩擦则有增无减。另一方面,一些低层次的加工贸易引发了环境污染问题,并消耗过多的能源及其他资源。内地从2006年开始调整加工贸易政策,以压顺差及调外资为目标,以控制两高一资(高染污、高能源及资源性)为手段,促进加工贸易的转型及升级。

  具体措施包括三个方面。一、调整出口退税,连续两年取消及降低出口退税涉及2820项产品;二、扩大加工贸易禁止类与限制类目录。迄今已有1140项产品被列入禁止类,另有2247项产品被列入限制类;三、保证金台账实转管理。从事限制类加工贸易的企业要按应征收的进口关税和增值税缴纳50%或100%的台账保证金。另外,内地亦加强在清洁生产和环保方面的规定及执法力度,建立加工贸易企业准入制度。

  加工贸易政策的调整对珠三角出口加工型企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大珠三角商务委员会去年6月发表的研究报告显示,珠三角30.9%的港资生产企业表示加工贸易政策及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已严重影响其日常生产运作。另据香港贸发局于去年底进行的一项调查,75.1%的受访公司认为政策调整对它们有影响。其中,45%表示其原材料及半制成品采购价格将会上升,30%表示须为原材料及零件进口缴纳台账保证金。另有76.3%的公司表示已受到或担心受到清洁生产及环保方面新规定的影响。在上述措施中,保证金台账实转的影响较大。据测算,出口加工型企业的成本可能因此而骤然上升三成,仅纺织、服装、鞋帽及箱包等企业需要缴纳的保证金就达到200亿元。

  除以上两个方面外,出口加工型企业面对的其他一些实际困难也不容忽视。例如,珠三角土地资源不足已制约着出口加工型企业扩张,深圳、东莞及佛山目前已无土地可供大规模开发;两年未动的电价最近被解冻,一些耗电企业(如陶瓷业)成本大幅上升,还遭受限电困境;排污处理费也在增加,过去两年的涨幅达到300%;人民币自汇改后升值17%,使企业成本额外上升3.4%至7.7%;国际原油及其他初级产品价格目前居高不下等。凡此种种使出口加工型企业经营举步维艰,边际利润迅速下降,如不另谋出路只能收缩生产规模,甚至被淘汰出局。

  珠三角企业转型难于长三角企业

  毋庸置疑,目前珠三角加工贸易已到了一个紧要关口,只有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调整,才能继续生存下去。出口加工型企业的主要应对方法有两种,一是加强产品研发及品牌开发,二是将生产线向生产成本更低的地区转移。

  据厂商会调查,珠三角大部分出口加工型企业倾向在企业内部想办法渡过目前的难关,有52%的企业准备提升设备与技术,另有44.1%将发展高增值产品,还有25.7%希望创建自己的品牌。但是,内涵转型需要具备一定条件,包括资金、技术及人才等,而这正是珠三角企业所欠缺的。香港工业总会《珠三角制造香港工业的挑战与机遇》研究报告表示,珠三角企业主要以OEM(贴牌生产)为主,占82.1%,而ODM(原创设计)及OBM(原创品牌)分别占25%及12.8%(注:部分重叠),显示珠三角仍以低技术行业为主。并且,65%的企业表示从未从事过任何研发活动。珠三角企业技术研发及市场多元化逊于长三角,导致其面对劳工成本上升及出口加工政策转变,经营困难要大于长三角企业。

  港商迁厂不愿走得太远

  更简单、更快捷的解决方案是迁厂,特别是对数量众多的中小型企业来说,这个方案更具可行性。据厂商会调查,有36.3%的企业考虑搬迁生产线,其中又有半数以上(52.3%)只会将工厂搬至广东省其他地区,7.7%想迁到珠三角的环保工业园,23.1%转至泛珠三角地区,另外的目标地区包括长三角、香港及东南亚。香港贸发局另一项调查披露,考虑迁往广东省其他地区及珠三角环保工业园的约占41%,另有一半主要考虑迁往泛珠三角地区。

  大部分企业在迁厂过程中不愿意走得太远,主要是因为产业配套及交通联系。虽然生产工序有可能继续向内陆迁移,但其根基仍然留在珠三角及香港。出口加工型企业大多以香港为地区总部的(占66%,另有13%以香港及珠三角分担地区总部),香港总部负责销售、市场推广、研发、信息管理等功能,而这些部门的迁移显然要难得多。而生产工序一旦离开香港服务业的支持,业务发展前景也会趋于不明朗。因此,目前流行的模式是扩张性迁厂,即企业总部与生产能力分离,而非适应性迁厂(整厂迁移),对珠三角及香港经济影响相对较小。

  港商仍把根留在珠三角

  今年5月,广东省正式推出双转移战略,决定在未来5年用500亿元资金来推动产业和劳动力转移,一方面鼓励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西两翼及粤北山区转移,另一方面鼓励这些地区的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及珠三角地区转移。为实现这个战略,广东在14个东西两翼及山区地级市中建立15个产业转移工业园,并与珠三角主要城镇一一对应。这个战略的推出对处于困境中的珠三角出口加工型企业是一个利好消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面临的几大困难,香港特区政府亦表示支持。

  另一方面,商务部于去年发布了一项关于加工贸易梯度转移的政策,确定南昌等9个中部城市为珠三角加工贸易转移的重点城市,其中,部分城市与珠三角港口车程在4个小时之内,而工资、地价及电费却远远低于珠三角。

  国家产业政策、地方优惠政策及出口加工型企业的实际需要都在促成新一轮的产业转移潮,一些中部城市接纳的珠三角产业已形成一定规模。虽然此次工厂迁移与1980年代港商投资珠三角有不少区别,但有一点却是相同的,即根并未从香港移走。香港将继续成为扩散出去的出口加工型企业群的总部所在地及服务中心,特别是金融服务业及转口贸易的功能不会失去,反而辐射范围有所扩大。

  夜景一览:城市夜色尽妖娆(组图) 2008-10-28
 
如何巧妙处理动线灯光和店面灯光 2008-10-28
 
最新灯事:景观灯轮廓灯上场(组图) 2008-10-28

凡本网注明“来源:阿拉丁照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阿拉丁照明网,转载请注明。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
| 收藏本文
最新评论

用户名: 密码:

本周热点新闻

灯具欣赏

更多

工程案例

更多